7月3日,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紫茗都茶企的茶园开展实地考察,旨在为紫茗都茶企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助力其在茶园管理和茶叶产量、品质方面实现优化与提升。
团队与紫茗都茶企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该茶企在茶园管理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如病虫害防治问题,由于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变,传统单一的防治手段效果逐渐减弱,新型病虫害的出现让防治工作难上加难;茶园土壤的肥力保持和改良也是一大难题,长期的种植和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导致茶园大部分土壤出现酸化、板结等问题,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和产量。负责人表示,希望能借助团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力量,提升茶园管理水平,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随后,团队成员携带专业的采集工具,如铲子、采样袋、检测仪器、pH试纸等,跟随老师走进茶园查看具体情况。成员通过仔细观察茶树的生长态势包括枝叶的繁茂程度、新芽的萌发情况等,发现不同区域之间茶树的生长态势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区域茶树枝繁叶茂,芽头饱满;而有些区域茶树枝叶较为稀疏,新芽萌发迟缓。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生长阶段的茶树,成员采集了大量茶青样本。这些茶青鲜叶将用于后续的成分分析和品质检测,以评估茶树的生长状况和茶叶的质量。接着,便是对茶园中土壤样本的采集,团队成员按照“S”形取样法和分层取样法,在茶园中的不同位置,分别采集了表层土和深层土的样本。在采集过程中,对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细致观察,通过土壤呈现的颜色、质地和结构,初步判断土壤的肥力和物理性质。并将其送回武夷岩茶绿色创新中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检测,为后续的指导方案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采集完茶青和土壤样品后,团队成员立即对现场茶园土壤进行简单的检测,使用便携式土壤酸碱度检测仪、肥力检测仪等,快速获取土壤的酸碱度、氮磷钾等养分的大致数据,同时检查病虫害情况,对茶园土壤质地、肥力水平以及排水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估。通过初步检测,我们发现茶园大部分区域的土壤酸碱度偏酸,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呈现酸化板结的现象。这为后续的土壤改良和茶园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基于充分的沟通和深入的实地调研,团队立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份涵盖茶园全方位监控、病虫害防治、土壤退化改良等多方面的综合解决方案。并向其介绍了团队自主研发的生态茶园光温水肥一体化监控平台和微生物菌剂、微生物菌肥。对此,紫茗都负责人表示高度的认可和由衷的感谢。他感慨地说“一直以来,我们在茶园管理中走了不少弯路,如今有了这套综合解决方案和先进的技术支持,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负责人还强调,团队自主研发的生态茶园光温水肥一体化监控平台和微生物菌剂、菌肥让他看到了科技在茶园管理中的巨大潜力,生态茶园光温水肥一体化监控平台将极大地提高茶园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为科学管理茶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微生物菌剂、菌肥的引入有望从根本上改良土壤酸化、板结状况,增强茶树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期待团队能尽快将这些方案和技术落地实施,相信这会为茶园带来全新面貌,也为紫茗都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科技活力。
团队成员表示“我们的初衷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输出,更是希望运用技术助力茶企发展,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创新的技术应用,让茶产业在科技的助力下如虎添翼,焕发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紫茗都茶企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团队成员也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进步,探索出更多创新的茶园管理模式和技术应用,提升茶园管理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茶产业的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