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的匠人
探索
终身学习的殿堂
吴春玲
孔子曾言:“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此语不仅揭示了“成人”教育的核心理念,即培养具备智慧、德性、意志、才艺等多方面素质的人才,更为后世成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有这样一位致力于成人教育的工作者,她的故事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在岁月的长河中,她就是湖州长兴洪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中的吴春玲老师。
湖州长兴洪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始建于1994年,迄今已有30个春秋,学校坚持以服务乡镇“滨湖小乡 宜居小镇”建设为主线,助推地区学习型社会的全面构造,传承保护“鸿图”乡文化,助力共富服务“龙之梦”。
学校里每个年龄层次的学员都展现出独特的学习风貌和动人的成长轨迹:他们中有些带着探索未知的勇气踏上求学之路;有些承载着家庭和事业的重压,怀抱着更新与进步的希冀来追求自我提升与职业发展;有些经历了岁月的沉淀与思考,怀揣着对生活更深层次理解的渴望来探索人生的新高度。
学校秉承着“村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展什么”的信仰,对需求的村民们有求必应。
自幼便对文字怀揣着无限热爱的吴春玲从湖州师范学院毕业后,便踏入了小学的校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学语文老师。
在间间充满童声与书香的教室里,她以温柔的话语和生动的讲解,引领着孩子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她的课堂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触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在她的引导下,化作了孩子们心中最璀璨的星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春玲的心中逐渐萌生了一个更为远大的梦想。
她意识到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童年的启蒙,更应是伴随人生成长的灯塔。于是,在深思熟虑后,她做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决定——从熟悉的小学讲台转向未知的成人教育领域。
这一转变,对于吴春玲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她深知,成人学习者的需求与孩子们截然不同,他们带着生活的经验、职场的压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她的课堂。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吴春玲开始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
这一路上她遇到了种种,一开始部分乡村居民可能对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缺乏认识,她就亲自进村进行教育宣传和社区参与来提升接受度;洪桥镇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如相应课程的老师、教材、技术设备等,她就亲自去向各高校沟通,去“借”……
她深入研究成人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努力设计既实用又富有启发性的课程内容;她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高效;她更是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倾听每一位学员的故事与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她积极为学员开设各种实用课程,如:叉车、茶艺、糕点等等。
在吴春玲的努力下,她的成人教育课堂逐渐成为了许多人心灵的港湾和成长的加速器。
无论是渴望提升职业技能的职场人士,还是希望实现自我超越的追梦者,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他们被吴春玲的热情与智慧所感染,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步伐。
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探寻自己的同时,她更对传承洪桥镇的历史注入了无数心血。
三年的不懈探索,她们深入村庄的心脏,挖掘和传承那些丰富的文化宝藏。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新的发现,每一段经历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村民们共同合作,记录下无数珍贵的故事和传统,如同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将村庄的文化传承绘制成一本书。
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乡愁的浓墨重彩,是对历史和记忆的珍视。
它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是对村庄精髓的深情呈现,为后人留下了一座隽永的文化丰碑。
在这段探索的旅程中,吴春玲不仅发现了村子的过去,更点亮了它的未来,让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个读者心中生根发芽,继续延续着这段珍贵的历史传承。
如今,吴春玲已经不再是那个只属于小学的语文老师了。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点燃希望、激发潜能、引领成长的伟大事业。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
小沉渎有你!
排版 | 杜何斌
图片 | 来自青禾实践队
文字 | 管桐
审核 | 赵丹妮
责编 | 杨静静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