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三下乡丨追忆英烈之志,传承红色精神

发布时间:2024-08-21     阅读
7月20日,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青春‘红’途,倾囊‘乡’助”团队前往红原县邛溪镇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这座烈士陵园于1977年搬迁到现在的位置,占地16000平方米,埋着189名革命烈士,既有7名长征中牺牲的红军无名烈士,也有在红原民主改革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缅怀之旅,更是一次对历史深邃而富有意义的回顾。

英雄精神永在心,烈士事迹促奋进
团队成员首先聆听了守陵人罗建国同志的动人讲述,他分享了陵园的过往以及他与烈士们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罗建国用生动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令团队成员感受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献身的英雄们的伟大与无私。怀着崇高的敬意,团队成员向烈士们表达了深切的敬意,感恩他们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无私牺牲。
深入烈士陵园,聆听英雄事迹
随后,团队成员在陵园内进行了细致的参观,聆听了守陵人讲述的众位烈士的感人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深深触动了大家的心灵,让团队成员更加明白了责任与担当的深刻意义。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同时也鼓舞我们勇于承担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使命。


陵园静谧思英雄,守陵不怠传信念
在罗建国之前,一直是他的父亲罗大学在这里做守陵人。1935年跟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在天全县的一次战斗中右腿负伤感染,无法继续前行,在过草地时掉了队。幸运的是,他被当地村民救治,后来辗转在红原县安家落户。1995年,罗大学在去世前,把儿子罗建国叫到床前,希望他能继续做这座烈士陵园的守陵人。“我当时有点抵触情绪,凭什么让我做呢?”罗建国问父亲。
罗大学跟儿子急了。“你说凭什么,那这些躺在陵园里的只有十八九岁的烈士们呢?他们为了什么牺牲呢?你生在新中国,吃穿不愁,这可都是这些烈士们打下来的,可不能忘记”。
父亲给他讲了红军过草地的故事。罗建国说,当时父亲含着泪回忆,当年红军过草地时缺衣少吃,只能吃草根树皮,有些红军太饿了,吃了有毒的野草,死在了草地上。
父亲的话打动了罗建国,他辞掉了正式工作,开始义务守陵,这一干就是29年。每天早晨,罗建国会像父亲那样,去陵园转转除除杂草、捡捡垃圾。“我把自己的电话写在陵园的墙上,来扫墓的人就可以随时联系我,我好给他们开门”,“现在扫墓的人多了,我住的地方又在陵园的转角处,我怕他们找不到人,进不去大门”。陵园到了关门的时间,结束工作的罗建国走回了拐角处的家里,只留下了陵园墙壁上的一串电话号码……
随着缅怀之旅的结束,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英烈的崇高,心中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愈发强烈。同时,团队成员也深受坚守在这里29年的守陵人的精神感召。他们表示将加倍珍惜由先辈奋斗换来的宝贵生活,并把对英烈的敬意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回馈社会,传承红色精神,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杨一帅 司佳昊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伴老,情满夕阳
  • 青春伴老,情满夕阳
  • 中国青年网济宁7月23电 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孤寡老人的比例也相应的上升,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提高社会对孤
  • 大学社会实践 08-22
  • 曲园学子三下乡:一片甲骨惊天下,万古文明永流传
  • 聚焦陶瓷文化,传播中华之美
  • 聚焦陶瓷文化,传播中华之美
  • 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陶瓷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也是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大学社会实践 08-22
  • 工大学子深入绩溪县仁里村,共绘乡村振兴新篇章
  • 云端共忆长征路:红迹与花儿朵朵携手为微山岛学子演绎红军精神
  • 历史的低语:南京博物院的时光之旅
  • 历史的低语:南京博物院的时光之旅
  • 华夏文明,如同一条蜿蜒流淌的长河,自远古的洪荒时代绵延至今,孕育了璀璨夺目的文化与智慧。从黄河流域的初民生活,到炎黄二帝的传说
  • 大学社会实践 08-22
  • 云端忆红史,共筑青春梦:红迹实践队与星火支教队共同开展网上红色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