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幽谷得仙草,漫步乡间听鹅鸣
发布时间:2024-08-31 阅读:
道路宽阔,屋舍俨然,绿树成荫。2024年七月中旬,东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梦启皋城队一行人乘车前往六安市裕安区固镇镇与霍山县,探究当地企业如何实现特色产业带动周边乡村振兴。
鹅舞富乡民
七月四日,团队来到了位于六安市固镇镇的安徽展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六安市有“白鹅王国、羽绒之都”的美誉,蓬勃发展的鹅产业也正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团队成员们从公司的经济效益、产品的多元加工、企业如何带动乡村振兴等多个方面与董事长江卫军进行了交流与学习。交流环节中,团队了解到公司首先致力于通过多元化加工生产提升皖西白鹅产品的附加值,其次通过产学研融合去推动皖西白鹅产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方面,“公司用合作社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模式给周边农户提供更方便的养殖、销售渠道,印发鹅养殖的技术资料,入户技术指导等,让他们掌握更好的养殖技术,共带动周边5000多户农户养鹅致富。”
团队实地参观了皖西白鹅的养殖区域、育雏区域与加工区域,注意到公司采用了白鹅和农作物共同养殖的创新模式实现循环发展,白鹅的排泄物用以施肥,而反过来又作为饲料喂养白鹅,并利用循环水净化鹅粪。在养殖区域后方的一些角落里,则散布着六安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相关设施。回程路中,团队在固镇镇附近的丁集镇注意到沿街店铺陈列着从鹅油到羽绒等琳琅满目的鹅产品,司机打趣着说:“这才算什么,每年冬天,沿街卖腊鹅的更比比皆是呢。”
石斛润幽谷
汉代《名医别录》记载“石斛,生六安、山谷、水傍、石上”,在道家经典著作《道藏》中,石斛则被尊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梦启皋城队一行三人于七月五日来到霍山龙尖斛加工一厂,亲眼见证了石斛从鲜草到“仙草”的加工全过程。石斛经挑杂、剪根、去叶、分拣、炒制、剥叶鞘、清洗、摊晒、绕条、加箍、烘培、紧胚、复焙、放焙、去箍、整形、复火、分档十八道工序,最终等待封装销往市场。同时,团队了解到负责这些工序的人员大多是周边的陪读家长和农闲农民。临近正午,团队成员们来到了位于临近山顶处的“龙尖斛·挂龙尖水旁石上1号基地”实地观摩了石斛的原生态野生种植。山间瀑布下泻,清泉流淌,植被密布,奇花异草丛生,凉爽宜人,石斛种植环境的清幽让团队意识到霍山县具有石斛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联想到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打造差异化产品的重要意义。
在基地的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也与创始人徐仁发进行了交流,了解到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国家鼓励中草药的发展,助力石斛产业成长并推动乡村振兴。团队走进了位于山腰的游客接待中心,了解到企业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打造旅游观光、体验休闲为一体的霍山石斛产业链,以此打造品牌,实现增产增收,带动当地农户就地就近就业。
“乡村振兴的一大目标就是稳岗就业。截至目前,六安市鹅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从养殖到加工再到销售,各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就业。据统计,全市鹅产业链带动就业人数近万人。”皖西白鹅产业协会秘书长何燕飞于八月三十日如是回答了团队关于鹅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具体情况的问题。霍山石斛更是早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响亮,是本地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霍山石斛与皖西白鹅的成功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地区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因地制宜、注重培育本地特色产业,拓宽产业链这些成功经验能为我国其他乡村实现振兴提供借鉴。团队期待着这些经验能够在祖国大地上广泛传播,助力更多乡村实现振兴。
作者:王子航 来源:东南大学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问卷调查,红色振兴
- 介绍了制作调查问卷并发放了解嘉善红色文化资源的情况
- 大学社会实践 08-31
- 探秘幽谷得仙草,漫步乡间听鹅鸣
- 2024年七月中旬,东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梦启皋城队一行人乘车前往六安市裕安区固镇镇与霍山县,探究当地企业如何实现特色产业带动周边乡
- 大学社会实践 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