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医药学院学子返家乡支教: 用爱播撒希望,赋能童心成长
7月1日,湖北医药学院“童心协力”暑期社会实践队的15名大学生返回家乡郧西县观音镇中心小学开启为期12天的支教之旅。这群医学背景的青年学子聚焦留守儿童成长需求,以“学业辅导+特色课程+安全守护”为支点,用专业知识为家乡孩童构筑起多维成长支持体系,让知识与温度在盛夏的鄂西北山村持续传递。
思辨课堂:让诚信在童言交锋中扎根
在“幸福与健康”主题课上,实践队长程葵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思辨环节。她抛出一个关于考试诚信的两难问题:“假如考试时同桌的答案就在眼前,你抄还是不抄?”这个问题立刻在课堂上激起了强烈的反应和不同观点的碰撞。面对这个现实困境,学生们表现出复杂的情绪:部分学生低头沉默,手指无意识地绞动着;也有学生反应直接,一位坐在前排的男生迅速站起来,明确表达了“不劳而获等同于作弊”的观点,显示出对规则的认知。而紧接着,另一位学生的低声反驳则道出了现实压力——担心成绩不好会招致家长的责罚。
程葵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学生分成两组,围绕“交卷前是否抄答案”展开结构化辩论。辩论过程中,反对抄袭的一方强调这种行为最终欺骗的是自己,损害的是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诚信品格。而支持抄答案的一方,则由一位原本沉默的男生提出了现实的担忧:认为抄袭能在当下避免惩罚,尽管他也隐约意识到这可能导致后续学习更吃力。
辩论结束后,程葵引导学生们沉淀思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感悟。在收集到的纸条中,有学生用格外用力的笔迹写下了“真本事才靠得住”的结论,清晰反映出通过思辨过程,诚信的种子和依靠自身努力的理念正在部分学生心中扎根。
寻找英雄:平凡星光点燃成长灯塔
队员陈丽娜设计的“谁是超级英雄”课堂,巧妙地引导孩子们将目光投向身边的日常。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纷纷拿起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英雄形象。观察孩子们的画作,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心中的榜样并非虚构的荧幕角色:男孩细致地勾勒出扛着沉重水桶、汗珠正从桶沿滑落的送水工叔叔;女孩用心描绘了深夜灯光下,正专注为她缝补破损书包的母亲;留守儿童则画下了寒假期间返乡、耐心辅导他数学难题的大学生表哥。
当陈丽娜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些身边人为何能成为“英雄”时,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踊跃表达着自己的观察与敬佩:他们钦佩送水工叔叔在负重登楼时展现的惊人力量和坚持;感动于母亲在家庭生活中无所不能的温暖守护与实用技能;更向往着大学生表哥所代表的广阔知识世界,那象征着走出大山的希望。课堂的高潮出现在陈丽娜启发孩子们思考自身力量时。一个名叫小杰的男孩,此前一直安静聆听,此刻却突然挺直了脊背,声音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他决心要努力学好表哥传授的知识,然后去帮助自己的弟弟。这个朴素的承诺,赢得了同伴们自发的笑声和掌声。在这堂生动的课上,抽象的“榜样”概念,通过孩子们熟悉的人和事,转化成了真实可感、触手可及的成长坐标。
科学启蒙:推开身体认知的隐秘之门
在面向小学生开展的身体认知与自我保护课程中,实践队员胡馨月凭借其公共卫生专业背景,以科学和坦然的态度应对这一敏感话题。课程伊始,当人体结构示意图出现在投影幕布上时,课堂气氛明显变得拘谨。不少学生下意识地移开目光,或与邻座交换着局促的笑容,部分女生甚至将头埋得很低,显示出面对陌生知识的普遍羞涩与不安。
胡馨月并未回避这种反应。她从容地使用医用教学模型进行演示,用清晰、专业的术语介绍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强调所有部位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正确的名称。讲解到隐私部位保护这一关键环节时,她采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特别设定了一个公共场合下可能遭遇不当触碰的场景。她现场示范了自我保护的三步骤:迅速拉开距离、用严厉眼神警告对方、并清晰大声地说“不”。这套直观易学的“拒绝三部曲”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许多学生开始跟随老师模拟动作,课堂上的紧张气氛逐渐被专注的学习所替代。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效果在男女生群体中均有体现。起初同样表现出不安或故作嬉笑的男生们,在情景模拟环节也积极参与练习,学习如何果断表达拒绝。课程临近尾声时,一个显著的变化发生了:一位在整个课程前半段都保持沉默、深深低着头的女生,主动举手发言,表示理解了在遇到不当行为时应如何勇敢应对。这反映出通过科学、专业的讲解和实用的技能训练,学生们初步建立了对身体隐私的认知边界和自我保护意识,迈出了正视自我、守护健康的重要一步。
文化传承:一招一式唤醒传统基因
作为特色课程的一部分,陈罗思妤正带领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面对这群精力旺盛的小学生,她将动作要领融入形象比喻:“双手托天理三焦,想象自己是一棵努力向上生长的小树。” 她耐心地在队列中巡视,不时轻柔地调整学生的姿势,确保动作规范。对于个别学生难以掌握的动作细节,例如弓步站立不稳的问题,她会使用直观的方法辅助教学,如在学生脚边划出标志线,提示其保持正确站姿。
传统养生功法对孩童的吸引力逐渐显现。学习过程中,有学生兴奋地表示家中长辈也练习过类似的太极拳,并认为这是健康长寿的法门。经过数日的持续练习,观察者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化:最初练习时队伍略显散乱、嬉闹声较多的情况逐渐改善,取而代之的是动作协调性的提升和专注度的增强。练习结束时的集体收势动作,伴随着孩子们有意识的深呼吸,展现出初步的练习成效。这种在晨光熹微中进行的身体练习,成为孩子们接触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窗口。

安全守护:在威胁河畔筑起青春堤坝
面对观音镇中心小学校门前蜿蜒的河道潜在的安全风险,湖北医药学院“童心协力”实践队迅速行动。在实地勘查基础上,团队紧急制定了“河道安全护航方案”,其核心措施便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化守护,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实施 “一对一”定点接送。实践队员科学分组,在每天午间和傍晚放学的关键时段,于河道沿线风险最高的几个点位:桥梁、浅滩、无护栏路段进行值守。值守任务明确: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年幼或行动不便者,由指定队员进行“一对一”或“手牵手”式护送,确保其全程行走在远离水边的安全通道上;对中高年级学生,则重点进行安全引导和秩序维护,要求他们结伴行走于指定安全区域。
在这12天里, 队员们顶着烈日坚守岗位,皮肤晒伤也毫无怨言。他们的细致守护带来了积极变化:低年级学生在队员的“一对一”引领下,养成了主动跟随、不随意跑离的习惯;中高年级学生在引导下也形成了排队行走、互相提醒的安全意识。部分高年级学生更在影响下主动协助维持秩序。这种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以及“一对一”接送制度传递出的安全感,赢得了学生家长的普遍肯定。多位家长明确表示,实践队的这项举措,极大缓解了他们长期对孩子涉水安全的忧虑。
从乡土中汲取力量 在实践中淬炼成长
据实践队长程葵介绍,团队高度重视教学反馈与课程迭代。在每日授课结束后,队员们坚持进行复盘总结,根据学生课堂反应和兴趣点,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当观察到孩子们对卫生健康知识表现出强烈好奇时,团队迅速响应,利用专业优势增设了“健康小卫士”科普课堂。该课程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等直观演示,以及七步洗手法趣味竞赛等互动形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兴趣,普及了基础卫生防护技能。
此次支教活动不仅是对乡村教育的支持,也是医学生反哺家乡、实践专业价值的平台。湖北医药学院学工处处长陈璞肯定了实践队的成效,他指出:“‘返家乡’社会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基层,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服务家乡的实际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与担当。”实践队在观音镇中心小学的系列课程设计与安全护航措施,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为期12天的支教活动虽已结束,但其成效正在显现。队员们带走的不仅是孩子们自制的感恩卡片,更有对乡村教育需求的深刻认知。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当地学生心中播撒的科学启蒙、健康意识与文化认知的种子,以及身体力行所展现的责任担当,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讯员 陈罗思妤)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