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鲁脉芳华继往”实践队:鲁脉寻根,文暖芳华
为响应共青团山东省委关于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山东师范大学“鲁脉芳华继往队”怀揣青春热忱与服务初心,奔赴曲阜开展社会实践。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践行担当,在千年儒乡书写青年学子的成长篇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青春脚步叩响曲阜古城的青石板,千年儒风裹着杏坛芬芳扑面而来。2025年8月2日至3日,“鲁脉芳华继往队”以“三孔”景区、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为阵地,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读、文化宣讲等形式,开启一场触摸千年文脉的文化之旅,用青春力量为鲁文化注入新活力。
探秘孔子博物馆,解码千年文脉
8月2日上午,实践队首站抵达孔子博物馆。队员们通过参观馆内六重展厅系统,深入了解孔夫子的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轨迹、思想智慧以及儒家文化的传承脉络。在“孔子的时代”展厅中,队员们结合鲁国故城出土的陶豆、陶簋等文物,向游客生动解读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阐释这些器物作为礼制秩序基石的文化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在孔子博物馆前合影 钟碧瑜摄
团队成员针对不同观众创新讲解方式:面对小朋友,他们用“孔融让梨”“曾子杀猪”等典故进行串联讲解,辅以趣味漫画图片,激发孩子们对儒家文化的兴趣;面向外地游客,则详细讲述孔子从少年立志、周游列国到晚年的兴学纂经历程。在“孔子的智慧”展厅,队员们结合“仁”“礼”“智”等核心思想,深入剖析儒家在治学、治国和为人处世方面的智慧,并协助博物馆工作人员优化讲解,确保讲解内容通俗易懂。活动期间,团队还协助工作人员整理展品资料,为场馆提出数字化展示建议,助力文化传播更贴近群众。
图为团队成员与受讲解小朋友们的合影 钟碧瑜摄
图为团队成员为游客讲解历史文化 李林凯摄
徜徉尼山圣境,感悟圣哲智慧
离开孔子博物馆后,下午实践队前往尼山圣境。在大学堂,队员们细致观察着布局中大门雕龙、屋顶铜塑等元素,从壁画“仁德图景”到青铜器“义理浮雕”,深入体悟到古代“仁义礼智信”内涵的具象化表达。与此同时,团队成员通过创新互动形式,与景区工作人员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活动,选取《论语》经典篇章,通过情景再现演绎“孔子讲学”场景,让游客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古代的教学氛围。
图为团队成员与工作人员共同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李林凯摄
在互动体验区,队员们与工作人员共同组织游客参与投壶、射礼等传统游戏。他们耐心讲解着规则与其中的文化内涵,如投壶象征礼仪修养、射礼体现君子风范,能够增强传统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吸引更多游客主动学习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核。
图为团队成员与工作人员交流互动 王贺雅摄
当晚,队员们还观看了《金声玉振》节目表演,讲述的是一位君子经礼乐洗礼而臻于圣境的故事。之后,队员们还围绕演出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在“礼乐塑造人格”的议题上各自发表个人见解,在交流辩论中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根脉的理解与感悟。
寻踪三孔景区,触摸历史印记
8月3日,实践队最后一站来到三孔景区,探寻孔庙、孔府、孔林蕴含的传统文化魅力。在孔庙,队员们沿着九进院落进行参观,细致观察着大成殿前的二十八根雕龙石柱,解读明清建筑与碑刻中蕴含的工匠智慧与精神。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成员亲手制作拓片,沉浸式体验朱砂拓印的非遗技艺,体悟历史的厚重底蕴与艺术的独特魅力。团队成员移步孔府,作为“儒家文化活化石”的历史遗存,孔府中“开城迎宾”的恢弘场景与“诗礼争鸣”的文化雅集,以及官衙与内宅二合一的独特格局,向参观者生动展示了孔子嫡系后裔的生活图景,吸引队员们陶醉其中,感受传统文化散发的勃勃生机。最后,实践队员们沿着陵道缓行进入孔林,在这片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家族墓地上,伴随着肃穆与震撼的心境体会儒家的伦理价值,感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三孔景区的合影 姜欣明摄
图为队员与游客深切交谈 姜欣明摄
曲阜三日,青春与千年儒风撞怀。队员们以脚步丈量“三孔”,以目光对话尼山,把仁爱写进行动,把礼敬化进日常,致力于让文化“活”起来、“暖”起来。愿这份悠久的传统文化,能在更多青年心中扎根萌芽,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