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暑期调研走进小岗村:解码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改革第一村”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6     阅读
    来源:作者

暑期调研走进小岗村:解码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改革第一村”实践
作者:刘嘉俊  来源:实地调研
【安徽财经大学 青禾数智实践队】
(通讯员:刘嘉俊)                   
    
盛夏七月,暑气正盛,一支聚焦“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的调研团队踏上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土地。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这座承载着“敢为天下先”精神的村庄,如今正以数实融合为笔,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新篇。调研团队通过走访沈浩同志纪念馆、葡萄种植园、蓝莓基地等场景,探寻数字技术如何为小岗村的精神传承、农业生产与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走进沈浩同志纪念馆,“小岗改革闯将,三农奉献楷模”的字样格外醒目,旧物陈列与影像资料生动还原了沈浩扎根小岗6年的奋斗历程——争取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土地流转激活发展活力,他“扎根乡土、服务为民”的初心,成为小岗村拥抱数字变革的精神基石。如今,这份精神传承有了数字新载体:馆内引入的数字导览系统,让游客扫码即可聆听沈浩故事、观看改革纪录片;线上“云展馆”累计吸引超10万人次访问,将小岗精神跨越时空传播至全国,让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持续滋养乡村发展。
 
若说纪念馆是数字赋能精神传承的缩影,那小岗村的种植园区则是智慧农业的生动实践场。在匠心葡萄园,50余个土壤墒情、气象、虫情传感器如同“神经末梢”,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5G网络传输至管理平台,彻底告别“凭经验种田”的传统模式。以智能灌溉为例,当土壤湿度低于60%时系统自动补水,不仅节水30%,还实现葡萄亩均增产12%;“数字孪生”模型更是成为种植决策的“最强大脑”,输入品种、气候参数即可模拟不同方案的产量与品质,像“夏黑”葡萄经模型优化后,糖分积累期施肥误差缩小至±5%,果实甜度提升2-3度,优质果率超85%。在加工环节,智能分拣、冻干技术让滞销次果变身葡萄汁、冻干葡萄,附加值提升5-8倍,年处理滞销果超5吨,实现“变废为宝”与生态保护双赢。
 
 
不仅是葡萄种植,小岗村的蓝莓产业同样借数字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据中安在线2025年4月报道,小岗蓝莓种植基地的18个标准化大棚均实现智能温控管理,通过设备实时调整棚内温湿度,西班牙42、L11等品种的蓝莓年产量达50吨左右,年产值超400万元。销售端构建的“线上旗舰店+游客采摘+商贩收购”立体网络中,电商销量占比达60%,打破地域限制实现高效流通。更值得关注的是,基地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搭建成果转化基地,引入数字化精准管理方案后,首批9000株规模化种植的蓝莓成熟期较露地栽培提前一个月,产量提升50%,为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数字技术还在小岗村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与品牌塑造中发挥关键作用。依托5G全域覆盖,农业无人机成为园区作业的“好帮手”,500多亩地的施肥任务仅需1.5天完成,效率比人工提升近50倍,每亩成本节省约60元;数字化病虫害预警平台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提前捕捉病虫害信号,减少农药投入,契合绿色农业需求。在品牌建设上,葡萄园以“小岗”品牌为核心,通过直播带货介绍种植科技亮点,举办葡萄文化旅游节吸引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采摘,让品牌影响力与销量同步增长。
 
调研中,团队也发现小岗村数字农业发展的隐忧:部分老年种植户对智能设备操作生疏,20%农户仍依赖“传统+数字”半程模式,数字鸿沟影响技术渗透率;智能设备与系统维护年均超10万元/园区的投入,让中小企业和散户难以独立承担。不过,这些挑战并未掩盖小岗村以“红色+智慧”双轮驱动乡村振兴的清晰路径——数字技术既是农业生产的“新引擎”,也是精神传承的“新载体”,更是产业融合的“新工具”。
 
从改革初心到数字实践,小岗村正以“敢闯敢试”的精神续写“改革第一村”的创新传奇。随着未来技术、人才、成本壁垒的逐步突破,这座村庄有望成为全国乡村数字融合的标杆,为更多乡村提供可借鉴的“小岗方案”,让数字浪潮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澎湃力量。
责编:周云
社会实践推荐
  • 茉莉雅韵传孔庙 文化薪火共绵延
  • 2025年7月2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队南通一组走进孔庙社区,成功举办《茉莉花唱红全中国,唱响全世
  • 社会实践 2025-08-25
  • 踏寻红色足迹,青春接力续写百年初心
  • 7月15日至20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建党104周年之际厚植青年家国情怀,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追寻先
  • 社会实践 2025-08-25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