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大学讯】(通讯员:梅东轶)“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当熟悉的旋律在群山间回荡,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便以最质朴的方式,向每一位支教者袒露心扉。这里不仅有潋滟的洱海月、巍峨的苍山雪,更有散落在峡谷深处的乡村小学——它们像一颗颗遗落的星辰,等待着被知识的光芒重新点亮。
初到村小的日子总是刻骨铭心。放假归家的孩子们迫不得已以简陋的办公室作为小老师教学的场所。这些孩子部分是留守儿童,部分是务农的家庭,贫穷的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提早懂事。小老师来此处支教不仅是点亮知识的火光,更是传递着一份来自祖国的温暖。
支教的小老师们各展风采,语文课在方言与普通话的交织中唤醒文字的温度,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表达心声;数学课用数独激发孩子们对逻辑的兴趣;英语课用语法构建语言的桥梁;剪纸课红纸翻转,剪刀游走,传统技艺与童真创意在指尖绽放出文化传承的花朵;绘画课用色彩展现精彩的自我,让想象力翻越重重大山;体育课的汗水见证孩子们自由桀骜不驯的自在童年;红色党课加深他们对于党的理解,争做时代的接班人。课程结束后对于孩子们的家访,即是小老师对于孩子们贫困学习环境的进一步了解,又是小老师坚定家长让孩子们好好读书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美好想法。为响应国家政策,学校更是为山区孩子提供帮扶政策,鼓励着孩子们用知识去奋斗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支教之旅不仅是对山区孩子们教育的传承,更是小老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大理白族千年传承的“凝固月光”乳扇,以苍山牧场的鲜奶为魂、洱源酸浆为引,在匠人指尖拉抻成金色扇形,晾晒出高原最醇厚的乡愁--既是茶马古道上耐储存的游牧智慧,更是白族人家待客时不可或缺的“风花雪月”滋味。
蓝白交织的千年技艺,以针线为笔、草木为墨,在白族匠人的指尖续写着“扎染”自然的诗行。革命烈士施滉以清华学子的赤诚、国际共运的胸怀、白族儿女的坚韧,在血与火的革命征程中铸就了“真理至上、舍生取义”的精神丰碑。邓川汉调传承者赵润香用最真挚的情感高哼着山歌,流露出山间男女之间最纯真的情感,恰似《氓》里“信誓旦旦”的古老回响,让千年诗意在苍洱大地生生不息。
“量教有为”团队用教育传递着一代又一代祖国的希望,用走访传承着非物质传统文化,用青春响应着祖国的号召。支教之旅点亮孩子们前进的灯火,宣扬着大山深处最朴素的非遗文化。那些晨雾中朗朗的读书声,夕阳下奔跑的身影,还有课桌上悄悄留下的野花,都是时光写给青春最动人的情书,成长不仅是孩子的蜕变,更是彼此的照亮。所有的跋涉都有回响,所有的微光终成星河。
彩云之南,不说再见。支教有期,人生无限。
中国计量大学 量教有为团队 责任编辑:梅东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