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韵青年”大运河文化跨区地域调研报告
来源:“河韵青年”实践团:赵梓伊 陆迅 梁子沐 孙海燕 赵心妍 李兰瑄 陈婧雨 梁馨艺 张璇 易珏岐
“河韵青年”大运河文化跨区域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重点聚焦其在红色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促进方面的独特价值。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与影像资料分析,系统梳理大运河江苏段所承载的革命记忆与多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脉络,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路径,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化。
二、引言
1. 大运河的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作,肇始于春秋,贯通于隋唐,繁盛于元明清,绵延近3200公里,串联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不仅是国家物资输送的“经济命脉”,更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人文走廊”。其沿线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涵盖漕运制度、市镇民俗、水利科技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延续性。
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其作为“活态遗产”的全球价值获得广泛认可。作为仍在发挥功能的文化遗产,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也持续参与当代社会的文化建构。
2. 调研核心目标
本次调研聚焦两大主题:
(1)红色基因挖掘:探寻大运河沿线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相关的史实与遗址,揭示其作为“革命走廊”的战略作用;
(2)民族团结纽带梳理:分析大运河如何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展现多民族共同守护、共建共享的历史图景。
通过线下调研、实地考察与访谈等方式,团队致力于揭示大运河如何从一条“历史水道”蜕变为凝聚民族认同、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符号。
三、调研方法与过程
1.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多元结合的研究方法,确保资料的全面性与结论的科学性:
(1)现场实地考察
团队先后走访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三湾生态公园等代表性文化场馆与治理示范区,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变迁、红色文化元素及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文献研究
系统收集整理大运河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政府政策文件,重点研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等权威资料,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
(3)影像资料收集与分析
搜集大运河江苏段的历史照片、纪录片、视频资料,重点筛选反映运河文化传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影像,辅助深化对文化动态演变的理解。
2. 调研过程
(1)时间安排
调研活动于2025年暑假期间开展,具体时间为2025年7月15日至8月20日。
(2)前期准备
团队在调研开始前完成大量文献查阅与资料整理工作,明确调研方向与重点问题,制定详细的行程计划与分工方案。
(3)实地调研阶段
以大运河江苏段为核心区域,选取南京与扬州两座代表性城市开展深度调研:
南京组:重点参观渡江胜利纪念馆,聚焦大运河在解放战争中的军事运输功能与军民团结支援前线的历史;
扬州组:考察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三湾生态修复工程,关注运河文化展示、生态保护实践及多民族共融现状。
(4)成果转化阶段
调研结束后,团队基于所获素材开展文创产品设计实践,通过创作“运河·同心”系列文创,深化对运河文化的理解,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融合。
四、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1. 大运河的历史沿革
(1)古代漕运与对外交流
大运河自古以来不仅服务于国内物资调配,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元代时期,来自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的“色目人”沿江南运河设立商站,带来香料、玻璃器皿与伊斯兰建筑风格。至今,杭州清真寺、扬州普哈丁墓仍保留着中外建筑艺术融合的痕迹。
(2)多民族参与运河治理
大运河的运行离不开多民族的智慧与协作。元代依赖运河运输江南粮食物资,船工队伍中不乏北方少数民族水手;清代八旗军驻守运河要津,满族官员与汉族商贾共同管理河政,催生了天津、济宁等城市的多元文化风貌。
2. 大运河的文化价值
(1)南北文化交融的纽带
大运河纵贯燕赵、齐鲁、江淮、吴越等文化区域,形成“一河通南北,千载共风情”的独特景观。运河促进了南北文人、工匠、商旅的流动,使沿线城市成为文化交汇之地。
(2)地方文化复兴的载体
山东聊城依托古码头打造“运河老街”,复原清代商帮会馆与临河民居,再现“江北水城”的市井烟火;
江苏无锡惠山古镇通过数字化修复漕运档案,还原“米市布码头”的商贸盛景;
明代南京设漕运管理机构,运河为城市提供快速调兵与粮草运输通道,推动文化繁荣。
五、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
1. 红色文化的背景与内涵
(1)“革命走廊”的战略价值
大运河江苏段在近代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0年成立的“运河支队”依托水道开展敌后抗战,在山东杜庄以50人抗击400名日伪军,当地村民冒死支援弹药,生动诠释了“军民血肉相连”的革命精神。
(2)英雄人物与精神传承
江苏如东区长白桐本,1944年率队在运河芦苇荡作战时中弹牺牲。当地将其跨越的如泰运河桥命名为“桐本桥”,成为永恒的精神坐标。这些遗址串联起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解放的奋斗轨迹,彰显运河作为“流动的战壕”的战略意义。
2. 民族团结与爱国主义实践
(1)多民族协作的现实图景
徐州蔺家坝船闸上,汉、回、维吾尔族船工协作航行,船长艾合买提感慨:“运河不认民族,只认团结。”
常州陡门塘回族村依托运河发展“土播营”助农基地,将水蜜桃打造成连接城乡各民族的“甜蜜纽带”。
(2)非遗传承中的团结创新
徐州红石榴家园中,汉族非遗传承人王秀英与哈萨克族徒弟共同创作“团结香包”,以十二味草药象征十二民族“籽籽同心”,体现文化互鉴与情感融合。
六、 调研成果与文化转化
1. 南京小组调研成果
在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实地考察中,团队深入了解了渡江战役与大运河文化的深刻关联。纪念馆内珍藏的大量历史文物和影像资料,生动展现了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大运河作为重要军事运输通道的战略价值。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经济命脉,更是连接南北、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掘了众多感人至深的红色文化故事。其中,渡江战役期间,大运河沿岸各族群众积极支援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感人事迹尤为突出。当地居民利用运河网络为解放军运送军需物资,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伟大精神。这些故事生动诠释了大运河文化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了多个民族团结的典型案例。大运河江苏段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各民族在运河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这些案例为当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2. 扬州小组调研成果
大运河沿线“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在党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升华。江苏扬州三湾片区曾因农药厂、染化厂等工业集中,水体污染严重,污泥堆积,从而沦为“城市伤疤”。
通过党的生态治理工程,如今变身“运河三湾生态公园”。其中应用海绵城市技术,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技术,减少地表径流,提升生态韧性。草坡入水驳岸、卵石花溪等设计既美观又环保。同时在工业遗址上进行生态化改造,保留部分工业遗迹(如水泥厂旧址),结合现代景观设计,赋予其新的文化功能,如观鸟廊、生态步道等,实现工业记忆与生态景观的融合。
扬州大运河在文化方面实现了多民族融合。三湾公园建立共享的休闲空间成为扬州各族群众共同休闲、健身的场所,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展示运河沿线各民族的历史贡献,促进文化认同。其中剪影桥以扬州剪纸艺术为灵感,锦瑟桥融入古筝元素,体现汉族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融合。铁镬平台陈列古代镇水文物,象征中华民族治水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为了保护与发展,三湾公司党支部将党建融入生态修复全过程,党员带头攻坚污染治理、景观提升,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仅用550天完成,创下“三湾速度”。开展“党旗下的运河三湾”系列活动,如音乐党史课、红色研学,强化党员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设立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小、老、游、新”群体,推动社区参与生态保护。“民建运河同心研学基地”揭牌,整合统战资源,促进民主党派与国企合作,助力文旅高质量发展。
七、文化转化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
1. 文化转化的必要性
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文明与“渡江精神”的历史记忆,若要使其在当代持续产生影响力,必须实现从“博物馆里的故事”向“年轻人日常可用、可玩、可传播”的转化。通过将运河纹样、渡江符号、口述史等元素提炼为当代审美语言,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达性,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年群体中内化为生活方式。
2. 创新转化路径
(1)价值锚定:以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为核心价值,确保内容真实、表达有温度;
(2)视觉统一:提炼核心母题与符号,构建一致的图形、色彩与叙事语言;
(3)产品模组化:打造“基础—核心—典藏”多层级产品矩阵,支持灵活组合与用户二次创作;
(4)场景适配:覆盖学习、通勤、居家、礼赠与数字社交等关键使用场景,提升日常触达频次。
八、实践活动与成果展示
1. 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本次调研活动组织有序,成果显著。南京团队通过考察渡江胜利纪念馆,深刻认识到大运河在革命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扬州团队通过调研三湾生态工程,系统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承融合的实践经验。
2. 成果展示与文创设计
团队基于调研成果,设计开发“运河·同心”主题系列文创产品,推动文化成果向大众传播转化:
(1)大运河江苏段系列城市金属徽章
统一圆形金属材质、古典回纹边框、做旧质感;
图案为各城市最具代表性的运河地标与文化符号。
(2)“运河千里图”智能香薰灯
蓝本:清代《运河督运图》工笔风格;
功能:配套“运河记忆”香氛(扬州琼花香/南京梅花香+木质调);
AR互动:扫码解锁历史故事语音讲解(如鉴真东渡、乾隆南巡);
材质:陶瓷灯体+雕漆底座+可替换丝绸画罩;
包装:仿古书函样式,内附迷你《运河漕运古地图》手绘册。
(3)「运河宝藏」系列盲盒
主题:江苏段大运河“十二景”微缩景观+人物IP;
内容:搭配历史人物(乾隆、鉴真、马可·波罗)或职业角色(漕工、盐商、船娘);
设计亮点:配件可互动(船只、灯笼、货箱),隐藏款为动态灯光“运河夜景”。
(4)明信片与非遗冰箱贴
明信片:手绘运河风景与漕运场景;
非遗掐丝珐琅冰箱贴:融合运河文化与传统工艺,兼具传播性与收藏价值。
九、结论
1. 大运河文化的三重时代价值
(1)历史维度:大运河不仅是古代经济命脉,更是跨民族协作的工程奇迹。元明清三代各族工匠共治河工、商旅互通有无的史实,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基因。
(2)精神维度:运河承载的红色记忆尤为珍贵。从渡江战役中百姓冒死运军粮的“民心航道”,到当代三湾生态修复中党员攻坚治污的“先锋力量”,彰显了党领导下军民同心、民族共进的精神风貌。
(3)实践维度:扬州三湾“工业废墟变生态客厅”的案例证明,大运河文化的现代转化需把握三大关键——
以生态文明重塑空间功能(如海绵技术治污);
以创新设计激活传统符号(如剪影桥);
以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如“三湾速度”)。
十、未来展望与建议
1. 深化“运河文化+”行动
(1)教育赋能
将大运河红色故事纳入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开发VR渡江战役体验课,增强青少年沉浸式学习效果。
(2)数字传播
建立“大运河民族团结案例数据库”,运用AI生成多语种文化叙事,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3)机制创新
推广“党建+统战+社区”三位一体的“三湾模式”,打造更多民族交融实践平台,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2. 结语
唯有让运河之水持续流淌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方能真正实现“千年水脉润华夏,万众同心向未来”。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河,更是一部流动的民族史诗,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长廊。
调研团队:赵梓伊、陆迅、梁子沐、孙海燕、赵心妍、李兰瑄、陈婧雨、梁馨艺、张璇、易珏岐
调研时间:2025年暑假
报告撰写日期:2025年8月23日
责编:周云
社会实践推荐
- “河韵青年”大运河文化跨区地域调研报告
-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重点聚焦其在红色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促进方面的独特价值。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与影像资
- 社会实践 2025-08-26
- 茉莉雅韵传孔庙 文化薪火共绵延
- 2025年7月2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队南通一组走进孔庙社区,成功举办《茉莉花唱红全中国,唱响全世
- 社会实践 202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