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精神,担当时代重任

作者:张欣朋 来源:张欣朋
为重温共产党人披荆斩棘的革命路程,体味共产党人不畏牺牲、坚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切实开展红色教育,7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风华映初心实践小队深入滨州市博兴县高渡村,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担当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实地调研活动,为本次社会实践开掘深度。
在外出开展实地调研前,风华映初心实践小队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以及询问家中长辈等方式对高家渡红色革命历史做了一定的了解。这个看似古老而平凡的村落有着非凡的历史,高渡村在当地党史上有三个第一:诞生了滨州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央高渡支部,出现了博兴县第一个中共党员——张静源(原名张寿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爆发了山东省第一次农民暴动——八四暴动。高渡村蕴含着丰富的党史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着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堡垒村”。

观革命文物 知革命艰辛
风华映初心实践小队成员进入高家渡革命历史纪念馆后,被馆内所陈列的物件所震撼,纪念馆虽不大却展出了许多革命时期的旧物珍藏,有珍贵的老照片、历史书籍以及真人手稿等文史资料,也有战时武器和生活用品等历史文物,实践队成员被其中的红色文化氛围所感染,通过这些史料深入了解革命先辈们在革命路程中的艰辛。此外馆内还设有山东最大的半景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渡村的革命历程,充分表现了革命先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让实践队成员如临其境,切身体验革命之艰辛,成功之艰难,体会共产党人身上所体现的红色革命精神,正因这一精神才有了今天的伟大成就。
听先辈事迹 学红色精神
随着实践小队的继续深入,一组浮雕吸引了团队成员的注意,这一组浮雕讲述的便是革命先辈张静源的英勇事迹。张静源于1928年在青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博兴县的第一个党员,于1930年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回到高渡村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带领人民建学堂、办夜校,宣传党的中心思想,发展人民教育,解放人民思想,成立高渡村党支部,发展了大批新党员,也是在他的带领下掀起了八四暴动。在张静源烈士的光荣事迹中,革命先辈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令人敬佩,实践队伍也明白了深入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深深体会到了革命者不畏牺牲、决战到死、为维护中国独立而永不放弃的坚强意志。
赏雕塑之型 解革命全事
馆中有一座巨大的雕塑--启航,这一“小小”的雕塑涵盖了“大大”的革命历程,不仅有艰辛的革命奋斗史,还有充满希望的社会主义建设史。雕塑主题为“启航”,寓意着党的组织在这里兴建,革命力量在这里发端,引领着胜利的大船,乘风破浪,奋勇向前,去迎接属于党的光辉前程。本次实地调研活动不仅锻炼了团队成员的实践能力,更是让成员在了解红色革命中体会了革命先驱坚强的意志,为以后的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承红色基因 行红色教育
在此次实地调研活动中,博兴军民轰轰烈烈的战斗史在风华映初心实践小队成员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后续开展入校宣传红色文化工作以及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工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本次高渡村之行让队伍成员体会到了坚韧的革命意志和不屈的革命红色精神,明白红色文化是不容忽视的,红色文化不仅仅是物品,也不仅仅是事迹,而是其留给后人的内在,是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唯有传承历史中的红色精神,担起时代之重任,在充满危机的时代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才能将中国发展的更好。
今天繁荣而强大的中国之所以存在,人民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他们身上带有的红色文化传承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对其继续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唯有人民将红色精神镌刻在了骨子里,中国才能建设地更好。让红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一代又一代人民的血液与灵魂中。
同时,红色文化不能固步自封,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丰富更多有意义的内涵,以多种形式去宣扬,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让红色文化的价值在个人身上得到体现。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2-08-07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淮师大学子三下乡:关爱留守儿童行动
  • 随着近些年农民工父母进城务工群体的规模扩大,留守儿童群体也在扩大,为了了解并帮助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淮师大学子开展了此次活动
  • 社会实践活动 08-07
  • “逐星熠梦,久伴童行”——走近农村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