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西泽,遗编守艺”三下乡社会实践日记:参观竹编工作室,感悟匠心传承

作者:黄彬彬 来源:云西泽小队
7月28日,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的“云西泽”小队成员与云南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成员一同奔赴传承人尹德飞的竹编工作室,并采访了尹德飞老师,深入了解到西泽竹编的传承故事。

巧手玩转指尖术的传承故事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采访完尹德飞师傅才知道,竹子对于他而言,是他重生的希望,是做人的气节;竹器于他,是生活的来源,亦是他为之努力的疗愈之旅!
正值中年却遭遇不测导致双腿残疾,偶然之下,被岳父鼓励接触竹编后,他被小小的竹片重新点燃了生活之光。他的人生如同竹子一样充满韧劲,靠一双巧手编织、打磨出一方竹编天地。现如今,尹德飞通过自己的努力运营了自己的竹编工作室,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不断奋斗。

走进多彩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结合
《说文解字》中解释:“编,编也,织物之属。从木,又声。”《说文解字》中还说:“编笼以贯鱼鳖也。”《礼记·礼运篇》也记载:“因竹为笼,编以贯鱼鳖,谓之编笼。”从古至今,竹子是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传承至今,竹编塑造性极强,可化形于万物;而尹师傅凭借精湛技艺,创造了许多精美的竹编制品。每一件竹编制品都经过时间和巧手精心的打磨,在竹篾的经纬纵横间,或织出精工细作的盛放器皿,或编织出别具一格的胸针,又或是精致又极具韵味的耳环。这些作品的存在恰恰体现了以传承为基石、创新促发展的理念。

采访尹师傅时了解到他也曾尝试通过抖音等网络线上宣传,奈何自身时间和技术条件限制,但效果并不明显;借助互联网促进传统文化与技艺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活力,助力非遗产业发展,为非遗传承保护贡献青春力量,是云西泽团队的实践目标之一。参观非遗竹编工作室的学习活动暂时告一段落,但“云西泽”小队的“寻竹之旅,非遗之行”仍在继续……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30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寻访肉桂之乡,赋能乡村振兴
  • 青春建功,实践铸魂|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 安农学子三下乡:弘扬革命文化,学习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