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石匠的新刻刀:当非遗遇上红色水利精神
老石匠的新刻刀:当非遗遇上红色水利精神
暮春的韶山灌区,渠水顺着青灰色的条石蜿蜒流淌,阳光洒在“飞涟灌万顷”的渡槽上,映出石缝里倔强生长的野草。周建国蹲在渡槽底部,手里的錾子敲在青石上,发出“笃笃”的脆响——这是他修复灌区石构件的第三个月,錾子落下的每一笔,都循着祖父传下的“湘潭石匠技艺”,也刻着灌区建设时“劈开韶山银河来”的往事。
在很多人眼里,非遗是博物馆里的刺绣、戏台前的皮影,红色水利精神是史书里的口号、纪念馆里的照片。可在周建国这样的实践者看来,两者早该拧成一股绳:非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活载体”,红色水利精神是藏在技艺里、故事里的“魂”,只有让非遗接住精神的“魂”,才能让那些曾支撑中国人劈山引水、战天斗地的信念,在今天依然能暖人心、聚人力。
一、先搞懂:红色水利精神不是“老古董”
要谈用非遗传承红色水利精神,得先弄明白这“精神”到底是什么。它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一代代水利人在土坡上、堤坝边“干”出来的。
1958年,韶山灌区开工时,没有大型机械,数万建设者用扁担挑土、用钢钎凿石,在湘中丘陵里挖出了2400多公里的渠道。当时有个叫李贞的女战士,怀着身孕还带头跳进冰冷的泥浆里堵管涌,后来人们把她值守的堤坝叫“贞姐堤”;还有个叫王进喜的石油工人,虽不是水利人,却在大庆油田喊出“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就是红色水利精神的第一重内核:艰苦奋斗,不服输。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密云水库建设时,工程师们发明了“定向爆破筑坝”技术,用更少的人力缩短了工期;80年代,长江三峡工程前期论证,数百位专家用十年时间做了上百次模型试验,只为确保大坝既防洪又发电——这是红色水利精神的第二重内核:科学求实,不蛮干。
而最动人的,是“共享”的底色。红旗渠修了十年,沿线群众自带干粮上工地,没有一个人计较报酬;浙江千岛湖移民时,30万百姓为了水库建设,主动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只留下一句“国家需要,我们就走”——这是红色水利精神的第三重内核:无私奉献,顾大局。
这些精神从来不是“过去时”。去年河南暴雨,郑州“7・20”抢险中,年轻的水利技术员用无人机巡查管涌,老水利人带着村民用沙袋筑堤,他们身上的拼劲、巧劲、狠劲,和几十年前修灌区、建水库的前辈们,其实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二、找对路:非遗是传承精神的“活道具”
为什么偏偏是非遗?因为非遗从来不是“养在深闺”的艺术品,它是老百姓在生产生活里“用”出来的技艺、“演”出来的故事、“过”出来的日子——而红色水利精神,正是在这些生产生活里生根发芽的。
(一)用“老技艺”修“老工程”,让精神看得见
韶山灌区的渡槽修复工程里,周建国的錾子比机器更管用。渡槽的青石构件有上百年历史,机器切割的截面太光滑,反而容易漏水,而周建国用祖父传的“斜纹凿法”,能在石面上凿出细密的纹路,让新石和旧石严丝合缝。
“我爷爷当年也修过水利,”周建国擦了擦手上的石粉,“1949年前修水塘,地主只给粗粮,他还是把塘坝修得结结实实。后来修韶山灌区,他带着徒弟们没日没夜干,说‘这是给老百姓修的,不能偷工减料’。”
现在,周建国带着5个徒弟修复灌区的石构件,每个徒弟学的第一门课,不是凿石头,而是听灌区的故事。他会指着渡槽上的“团结渠”三个字,告诉徒弟们:“当年修这渠,长沙、湘潭、株洲的人都来帮忙,你帮我运料,我帮你凿石,这字是老百姓一起刻的,不是哪个人的功劳。”
这种“技艺+故事”的传承,比单纯讲大道理管用。徒弟小李原来觉得凿石头又累又枯燥,听了“贞姐堤”的故事后,再蹲在堤坝上凿石,总忍不住想:“当年李贞怀着孕都能坚持,我这点累算什么?”现在小李不仅把“斜纹凿法”练得炉火纯青,还主动研究怎么用现代工具改进凿法,让修复效率更高——这就是老技艺里长出的新精神。
除了石匠技艺,还有很多水利相关的非遗能担起这个担子。比如“黄河夯土技艺”,过去修堤坝靠人力夯土,现在虽然有了压路机,但在一些小型水利工程里,夯土技艺依然能用。传承人在教徒弟夯土时,会讲黄河边百姓“夯土护家”的故事:抗战时期,百姓用夯土筑堤挡住洪水,也挡住了日军的进攻,这种“夯土就是护家”的信念,就是红色水利精神的生动体现。
(二)用“老表演”讲“新故事”,让精神听得见
“各位乡亲听我言,今天不把别的唱,单唱韶山灌区建……”在韶山灌区的文化广场上,72岁的张桂兰带着“韶山山歌”非遗传承队,正用山歌讲灌区的故事。她的山歌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大白话:“男的挑土挑到肩起泡,女的凿石凿到手起茧,不为自己多挣钱,只为稻谷堆满仓。”
“韶山山歌本来就是老百姓用来记事、抒情的,”张桂兰说,“过去唱的是种田、采茶,现在我把灌区的故事编进去,老百姓爱听,也记得住。”有一次,她在广场上唱《贞姐堤》,唱到“李贞跳进泥浆里,冻得浑身打哆嗦”时,台下有个老太太抹起了眼泪——那老太太是当年的建设者,亲眼见过李贞堵管涌的场景。
除了山歌,皮影戏也是个好载体。河北唐山的“乐亭皮影”传承人,最近编了一出《红旗渠》的皮影戏,里面有个场景特别打动人:技术员为了测渠线,冒着暴雨爬上悬崖,手里的测绳被风吹得乱晃,他却死死抓住不放,嘴里喊着“渠线不准,老百姓就要遭殃”。这出戏在农村巡演时,很多孩子看得入了迷,散场后还追着传承人问:“后来渠修好了吗?技术员安全下来了吗?”
这些非遗表演,把红色水利故事从“史书”搬到了“戏台”,从“大人的话题”变成了“全家都能看的热闹”。当孩子们跟着皮影戏里的旋律哼起“修渠不怕难”,当老人们在山歌里想起自己当年的经历,红色水利精神就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能融进生活的记忆。
(三)用“老手艺”做“新文创”,让精神带得走
在浙江千岛湖的非遗工坊里,传承人用“千岛湖竹编”技艺,编出了迷你版的“新安江水电站”模型。模型里的水轮机、堤坝、输电塔都编得惟妙惟肖,还能通过手动转动叶片,模拟水轮机发电的场景。这种竹编模型一推出,就成了热门文创产品,很多游客买回去给孩子当玩具,顺便听店员讲新安江水电站的故事:“当年为了建电站,30万移民搬离家园,他们把家当装进竹筐,挑着担子走,却没一个人抱怨。”
还有“红旗渠剪纸”,传承人把红旗渠的“青年洞”“空心坝”等标志性建筑剪成剪纸,每张剪纸下面都配着一句短诗:“青年洞前青年笑,一锤一钎凿山坳”“空心坝里水滔滔,当年汗水没白浇”。这些剪纸不仅能挂在墙上当装饰,还能做成书签、笔记本封面,让人们在日常使用中,随时能看到红旗渠的故事。
这些“非遗文创”,不是简单的“老手艺+新包装”,而是把红色水利精神的“魂”装了进去。当有人拿着竹编水电站模型,向朋友介绍“这是当年30万移民建的电站”时;当孩子用红旗渠剪纸书签看书,问“妈妈,什么是青年洞”时,红色水利精神就通过这些小物件,悄悄走进了更多人的心里。
三、破难题:传承路上的“绊脚石”怎么搬
用非遗传承红色水利精神,不是一帆风顺的,路上有不少“绊脚石”,得一个个搬开。
(一)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怎么接?
周建国的5个徒弟里,最年轻的28岁,最大的45岁,再年轻的就没人来了。“凿石头又累又不挣钱,年轻人宁愿去工厂打工,也不愿学这个。”周建国很着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韶山灌区管理局和当地职业学校合作,开了“石匠技艺+水利文化”的特色班。学校不仅免学费,还每月给学生发生活补贴,课程里除了教凿石头,还加了水利历史、红色文化的课。去年,这个班招了20个学生,其中有8个是00后。
“一开始我觉得凿石头没意思,”19岁的学生王浩说,“后来听老师讲韶山灌区的故事,知道这些石头是老百姓一锤一凿修起来的,突然觉得这手艺挺光荣的。”现在王浩不仅学得认真,还在网上拍短视频,记录自己学凿石头的过程,视频里配上灌区的故事,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还有人留言说“想跟着学”。
除了校企合作,一些地方还通过“数字化传承”留住技艺。比如用3D扫描技术,把老石匠的凿石过程录下来,建成“数字技艺库”,就算以后老匠人不在了,年轻人也能通过电脑、手机学习技艺。同时,还在数字库里配上红色水利故事的动画,让年轻人在学技艺的同时,也能了解背后的精神。
(二)故事“老套”,怎么让年轻人爱听?
张桂兰的山歌队在农村巡演很受欢迎,但到了城里,年轻人就不爱听了。“山歌的调子老,歌词也都是过去的事,年轻人觉得没意思。”张桂兰说。
为了吸引年轻人,张桂兰和当地的音乐老师合作,给山歌加了流行的编曲,把歌词改成了年轻人能听懂的语言。比如原来的“男的挑土挑到肩起泡”,改成了“小伙子们肩扛土,汗水湿透了粗布衫”;还在山歌里加入了rap段落,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
改后的山歌在城里的大学巡演时,反响特别好。有个大学生说:“原来山歌也能这么潮,而且里面的故事很感人,我还是第一次知道韶山灌区是这么建起来的。”
除了改歌词、改调子,还可以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故事。比如在短视频平台上,用动画、漫画的形式,把红色水利故事做成“短剧集”;在游戏里加入红色水利元素,比如让玩家扮演水利建设者,完成“修渠”“堵管涌”等任务,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了解精神内涵。
(三)资金“短缺”,怎么让传承能长久?
非遗传承需要钱,修复水利遗产需要钱,搞文创、做演出也需要钱。很多地方因为资金短缺,传承工作只能断断续续。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一些地方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的多元资金模式。比如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企业通过赞助非遗演出、文创开发,获得品牌曝光;社会力量可以通过捐赠、众筹的方式,支持水利遗产的修复和非遗传承。
韶山灌区的“石匠技艺传承基金”就是这么来的。政府拨了一部分钱,当地的建筑企业捐了一部分,还有游客通过购买非遗文创产品,间接捐了一部分。基金不仅能给传承人发补贴,还能支持徒弟们参加技艺比赛、开展交流活动。
“有了基金,我们就能安心搞传承了。”周建国说,“去年我带着徒弟去河南学习黄河夯土技艺,就是用基金的钱,回来后我们改进了凿石方法,修复效率提高了不少。”
四、看未来:让精神在新时代“活”起来
去年冬天,韶山灌区遭遇了罕见的低温冰冻天气,渡槽的部分石构件出现了裂缝。周建国带着徒弟们冒着严寒抢修,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抢修完成的那天早上,太阳升起,渠水重新流淌,附近的村民提着热水、拿着馒头来慰问他们,就像当年灌区建设时一样。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周建国说,“我们传承的不只是凿石头的技艺,更是老百姓和水利人之间的那份情,是‘大家一起干,再难也不怕’的精神。”
用非遗传承红色水利精神,最终的目的不是让非遗“活下去”,也不是让精神“被记住”,而是让这种精神能在新时代“用起来”——当人们在修复水利遗产时,能想起“艰苦奋斗”的信念;当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能想起“科学求实”的方法;当人们在考虑个人利益时,能想起“无私奉献”的情怀。
就像周建国的錾子,一锤一凿刻在青石上,也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当更多的人拿起这样的“錾子”,无论是传承非遗技艺,还是建设新的水利工程,抑或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奋斗,红色水利精神就会成为一股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着我们继续“敢教日月换新天”。
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00后、10后,像王浩一样,爱上老石匠的錾子、老艺人的山歌、老手艺的文创;或许会有更多的红色水利故事,通过非遗的形式,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千家万户。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说:红色水利精神,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责编:周云
大学生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