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大学生营养健康现状引关注—多校实践破解大学生“吃饭难题”

    发布时间:2025-10-21     阅读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早餐啃面包赶课,午餐随便点份外卖,晚上靠奶茶、宵夜‘续命’”……这样的饮食节奏,正成为不少大学生的日常。

  要知道,大学生处于身心发育与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饮食营养不仅关乎眼前的学习效率与身体状态,更会对未来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然而,中国城市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超重肥胖、营养素缺口、饮食知识匮乏等问题,悄然困扰着这一群体。

  调研数据揭示大学生

  营养健康三大痛点

  “从现有调研来看,大学生群体的营养状况和生活习惯,存在不少需要重视的问题。”10月15日,在2025第九届良食大会上,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孙桂菊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

  在身体状态与生活习惯层面,超重肥胖与运动、屏幕时间失衡问题突出。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中超重和肥胖有明显比例;湖北省黄冈市的调研则进一步指出,当地大学生超重肥胖占比达12.6%。

  与之相对的是,运动时长普遍不足。孙桂菊团队在江苏省南京市针对833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尽管60.1%的学生每周有至少10分钟高强度锻炼,但日均屏幕时长(电视、电脑、手机)高达9.24小时,13.93%的学生户外活动不足1小时。睡眠问题同样值得关注,该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均睡眠时长为7.3小时,13.3%的学生睡眠不足6小时,44.9%的学生存在各类睡眠困扰。

  营养素摄入缺口是另一大核心问题。“男女生维生素A以及钙、钾、铁等营养素的摄入不足问题也很明显,且女生的情况比男生更严重。”孙桂菊补充道,这与部分女生过度关注减肥、盲目控制饮食密切相关。

  更值得关注的是,饮食行为与营养知识的双重薄弱。孙桂菊指出,多份调研均显示,大学生存在不吃早餐、常吃夜宵、饮用含糖饮料、荤素搭配不合理等不良饮食行为,且肉类、蛋类、烹调油、食盐摄入普遍超标,蔬菜、水果、奶制品、鱼类摄入则明显不足。

  “即便学过营养学相关课程的学生,也存在知识行为分离现象。”她进一步透露,营养知识测试结果显示,满分55分的测试中,学生平均得分仅35.31分,整体知晓率仅30.5%。

  膳食指南为健康饮食

  提供“行动手册”

  针对上述问题,孙桂菊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为核心,为大学生健康饮食和高校餐饮调整划了重点,重点解读了“平衡膳食八准则”中与大学生群体关联最紧密的内容。

  “食物多样、合理搭配是基础。”孙桂菊指出,每天应摄入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肉鱼、蛋奶豆等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每天摄入谷类200克—3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需占50克—150克,薯类50克—100克。

  针对“吃动平衡”,她建议大学生每周至少5天进行中等强度运动,累计150分钟以上,每天主动活动6000步。

  “日常活动能占两三千步,加上主动运动6000步以上,就能达到‘每日万步’的常见建议。”她表示,同时要减少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

  在具体食物摄入上,她特别提醒“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每天蔬菜不少于300克,深色蔬菜应占一半;水果每天200克—350克,果汁不能代替鲜果;每天需300毫升以上液态奶,全谷物、豆制品也应常吃,坚果适量摄入。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和“规律进餐、足量饮水”则针对大学生常见饮食误区。孙桂菊明确,成年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烹调用油25克—30克,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尽量不喝含糖饮料;饮酒方面,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和慢性病患者应杜绝饮酒,成年人每天酒精摄入不超过15克。

  她同时建议,温和气候下低活动量成年男性每天饮水1700毫升、女性1500毫升,以白开水或茶水为主,不喝饮料代水。

  此外,她还提到“会选会看标签”和“公筷分餐、杜绝浪费”,前者帮助学生挑选优质食物,后者不仅关乎卫生,更是保障粮食安全、践行可持续饮食的关键。

  多校实践破解“吃饭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大学生每日就餐的“主阵地”,高校食堂从破解“营养与口味矛盾”到融入节气文化,让节气饮食走进日常餐盘,再到探索低碳节能的运营模式,正悄悄卸下“单纯供餐”的标签,变身为传递健康理念、承载文化记忆的“校园生活站”。

  “学校是一个教育机构,其供给膳食的过程和社会上的餐饮企业完全不一样。我们有义务把国家战略,尤其是先进理念在后勤供给过程中传递给同学们。”在上述大会上,南京大学后勤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陈进说。

  陈进坦言,在推动健康膳食的路上,面临的现实挑战众多,尤其是“观念误区”。“现在不少学生还抱着‘吃肉才是好的’‘花了钱就得吃到肉’的想法,觉得选非肉类菜品‘不划算’。这种认知与当下食材市场行情已出现明显错位,以南京本地市场为例,当季芦蒿、芦笋等优质蔬菜采购价常高于冷冻鸡腿。”

  为了扭转这一认知,同时减轻学生饮食负担,南京大学从餐饮供给侧入手,推出差异化定价策略。比如把大排、烤鸭这些动物性蛋白食材,按接近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价销售。

  “看似是‘亏本卖荤菜’,实则是用价格信号引导合理饮食。”陈进解释,与低价荤菜形成对比的是,搭配优质蔬菜的餐食会按实际成本定价。“可能有人会问,有些搭配优质蔬菜的菜品定价比肉类高,会不会没人选?我们会通过公示食材成本,让大家明白健康食材有它的价值,从而慢慢扭转饮食观念。”

  如何平衡营养与口味?浙江大学给出了“自营+标准化”方案。“我们7个校区食堂100%自营,靠大师工作室研发了3000多道菜谱,从热门菜到风味小吃全覆盖。”浙江大学后勤集团副总经理兼饮食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平玉芹介绍,该校还联合营养系教授团队,早在2012年就给每道菜做了营养分析,明确油盐用量标准。

  “很多人觉得餐饮门槛低,但实际操作要求特别高。我们工作室全年都在培训厨师,300多名中西餐厨师,从技术到流程反复打磨,就是为了让7个校区的菜品质量保持一致。专业是底线,安全更是不能碰的红线。”平玉芹说。

  “从立秋的芝麻润燥甜品,到冬至的暖心羊肉汤,学生们在食堂的节气菜里能吃到家乡的味道!”在北京大学,“跟着节气吃食堂”正成为大家的新习惯。这背后,是北京大学食堂持续4年的“节气饮食”探索——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如今联合院系、实验室三方共建,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餐盘,更用科学营养守护学生健康。

  “学生的参与感是让节气饮食‘活起来’的关键。”北京大学餐饮中心综合办副主任徐丹丹介绍,公众号的“时食记”栏目会定期征集学生家乡的节气食俗。“比如有的学生说家乡立秋要吃芝麻润燥,有的说冬至必喝羊肉汤,这些地域智慧都成了我们设计节气饮食的灵感。这样一来,不仅传递了节气文化,还让学生觉得‘食堂的节气菜和我有关’,参与感特别强。”

  “未来,高校食堂不仅要吃得健康,还要吃得可持续、有温度。”平玉芹的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同。

  “后厨可以靠智能设备保标准,但前厅必须有人情味。”平玉芹说,食堂会培训工作人员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口味需求,“学生离家在外,食堂不该只是吃饭的地方,更要像‘第二个家’。”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校已将餐饮转型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未来还会通过跨校合作、校企联动等方式,持续探索更适合大学生的健康餐饮模式。
责编:周云
大学生活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大学生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