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南泰学子走进周口敬老院

    发布时间:2025-08-13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南泰学子走进周口敬老院:科普粮食安全共话“中国饭碗”里的科技与记忆
  【导语】2025年7月1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科普+思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朱语嫣、闫凯博、黄肖迪等)走进周口市川汇区新街敬老院,以“科技撑起中国饭碗”为主题开展科普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结合当地历史与现代科技,向老年人普及粮食安全知识,同时倾听老人们的生活与时代记忆,搭建跨越代际的交流桥梁。
  图为实践团队在新街敬老院合照
   
  从“陌生术语”到“熟悉回忆”:让科普扎根生活土壤
  “大家看这张图,抗日战争时期咱周口西华县的乡亲们,把小麦晒透装进陶罐,用蜂蜡封紧罐口藏进地道——这其实就是咱老祖宗的‘粮食保鲜智慧’,和现在的恒温储粮技术原理相通呢!”活动现场,黄肖迪举起手绘的对比图,左边是地道藏粮的老照片,右边是现代粮仓的示意图,用老人能看懂的方式打开了话题。
  82岁的张爷爷盯着图片忽然插话:“这法子我记得!1960年闹粮荒,我爹就把仅有的几斤玉米这么藏在菜窖里,能多存大半个月。”听到这里,闫凯博顺势追问:“那您觉得现在存粮食比以前省心在哪呀?”张爷爷笑了:“现在超市里随时能买到粮,家里米缸总满着,这就是你们说的‘中国饭碗’稳当吧?”
  这样的互动成了科普的“润滑剂”。团队没有堆砌“粮食安全战略”“科技储粮技术”等专业词汇,而是从老人经历过的“藏粮”“晒粮”“缺粮”等生活场景切入,把抽象的“科技支撑粮食安全”,转化为“过去怕粮食坏,现在科技能让粮食存得更久”“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有灌溉技术保收成”等具象表达。朱语嫣还特意准备了老人们熟悉的陶罐、草木灰等实物道具,让大家触摸着回忆,自然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不止于“讲”,更在于“听”:在交流中传递双向暖意
  “李奶奶,您刚才说年轻时总吃红薯面窝头,现在还爱吃吗?”讲解间隙,闫凯博给老人递上一杯温水,顺势聊起了家常。活动全程,团队成员没把自己当成“授课者”,而是像晚辈串门一样,边科普边关心老人的生活——给视力不好的老人念图片说明,帮行动不便的老人调整座椅,听76岁的王奶奶讲“年轻时交公粮”的故事。
  “孩子们不光说粮食,还问我睡得香不香、药按时吃没吃。”王奶奶拉着朱语嫣的手说。敬老院护工也提到:“平时老人们话不多,今天跟孩子们聊得特别欢,有人还翻出以前的老照片,说要给孩子们讲讲‘过去的日子’。”
  这些看似与“科普”无关的对话,恰恰成了最动人的部分。团队成员发现,老人们对“粮食安全”的重视,远比书本上的定义更深刻——那是“饿过肚子才知道粮食金贵”的切身体会。而老人们的讲述,也让学子们对“中国饭碗”有了新理解:黄肖迪在日记里写:“张爷爷说‘现在顿顿能吃白面馒头,就是最大的幸福’,这让我突然明白,我们守护的不只是粮食,更是老百姓心里的踏实。”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介绍  朱语嫣供
  从“活动结束”到“记忆留存”:让影响不止于当下
  活动尾声,团队给老人们分发了印着“粮食安全小提示”的卡片——“夏天存米面要晒干透”“剩菜别放超过4小时”,这些结合老人生活习惯的小贴士,被不少人小心折好放进衣兜。“我要给孙子看看,让他知道粮食不能浪费。”85岁的陈奶奶说。
  对实践团队而言,收获藏在更细微的地方:当张爷爷指着现代粮仓图感叹“现在的日子真享福”时,当王奶奶主动问“现在的种子是不是真能多打粮”时,他们知道,科普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让老人在回忆里感受时代进步,在理解中增强对“中国饭碗”的信心。
  离开敬老院时,夕阳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护工说,老人们晚饭时还在念叨:“今天那几个孩子讲的藏粮法子,跟我年轻时一模一样,现在有了新科技,粮食更不愁了。”这场没有横幅、没有刻意摆拍的活动,没留下“形式化的痕迹”,却让“粮食安全”成了老人能记住的故事,让“科技”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更让“关爱老人”从口号变成了递水、倾听、拉家常的实在行动。
  正如团队成员所说:“我们带老人们看科技如何守好‘中国饭碗’,老人们也带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这场双向奔赴的实践,才是最有意义的收获。”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新闻推荐
  • 南泰学子走进周口敬老院
  • 2025 年 7 月 19 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科普+思政”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朱语嫣、闫凯博、黄肖迪等)走进周口市川汇区新街敬
  • 大学新闻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