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至18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新媒体学院“青碳行者”社会实践队深入武汉市,走访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及7个市级授牌碳普惠示范场景,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实践聚焦“双碳”目标下如何提升公众低碳参与度,探索“新媒体传播+金融化激励”融合路径,为武汉碳普惠体系优化与碳金融中心建设贡献青年方案。
访七站解码普惠场景,集众智共绘低碳新篇
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之初,“青碳行者”实践队成员前往武汉市7个授牌碳普惠示范点(荣东社区、北湖街道、小蓝鲸湖北菜杂技厅店、武汉锦江国际大酒店、有家便利店中碳登店、招商银行武汉长江绿色支行、园科院绿色驿站)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场景考察、流程体验、一对一访谈等方式,挖掘低碳宣传亮点。调研过程中,实践队成员重点拍摄各场景的节能改造设施,如社区光伏充电桩、招商银行绿色支行智能控电系统、有家便利店可再回收利用的货架等,还亲身体验碳积分获取与兑换流程,进一步了解了当前碳积分兑换的现实痛点。
图为北湖社区的绿色充电处。李嘉锐 供图
“走访这些示范点,最直观的感受是多方的合力。”实践队队长洪予熙在整理素材时发现,社区光伏发电、商户节能改造、金融机构绿色服务,共同构成了碳普惠落地的毛细血管。队员李嘉锐对有家便利店的回收货架印象深刻:“标识清晰的分类回收,配合扫码获取碳积分的即时反馈,让低碳行为变得可感知、有回报。”然而,调研也揭示了现实痛点:部分居民反映兑换流程繁琐、可选商品有限,碳积分的长期价值感不足,影响了持续参与的积极性。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有家便利店中碳登店(全国首家碳便利店)采访工作人员。洪予熙 供图
进企业深研碳市机制 聚合力共拓普惠新途
带着来自基层的观察,实践队将目光投向碳市场运行的核心机构。在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队员们围绕一个关键问题展开深度访谈:个人日常减排行为产生的“小微”碳汇,如何与以企业为主体的、交易额巨大的碳配额市场有效衔接?“目前的交易规则和市场结构,对个人减排量的吸纳机制尚不成熟。”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交易部负责人舒良锁向队员们坦言,这涉及确权、计量、交易成本等多重制度性挑战。
破解激励难题,成为实践队调研的另一重点。在运营武汉市官方碳普惠平台“武碳江湖”的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数据分析结果引起了队员们的兴趣。“平台数据显示,用户对即时激励的反馈远高于延时兑换。”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蔡紫珮女士介绍,如扫码骑行后积分立即可兑换优惠券的模式,用户活跃度显著提升。这印证了实践队在社区调研的发现。该公司正在尝试优化积分规则,拓展超市、社区服务等即时兑换场景,让“减排即受益”的感受更直接。队员李嘉锐分析道:“提升居民参与度,核心在于持续放大其低碳行为的获得感,拓宽获益渠道,并通过机制创新平衡各方利益,让减排行为真正可量化、可交易、可收益。”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讨论。黄皓鹏 供图
践悟双碳路知行合一 青春筑绿程砥砺前行
十天的密集调研,从社区充电桩的物理场景到“武碳江湖”的数字平台,从积分兑换的现实堵点到碳市场对接的制度探索,“青碳行者”实践队成员将课堂所学的金融、环境、新媒体知识与社会现实深度碰撞。实践队的每位成员都深刻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政府-企业-社区-个人”全链条的协同发力。洪予熙总结道:“碳普惠要深入人心,不能仅靠理念倡导,更要构建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的激励闭环。新媒体可以降低认知门槛、讲好低碳故事,金融化则能释放碳减排的长期价值,两者结合是关键。”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目标公司调研时的合影。洪予熙 供图
据悉,结束实地调研后,“青碳行者”实践队正紧锣密鼓地整理一手资料与数据。下一步,他们将利用专业所长,围绕“人人可减碳,碳碳可交易”主题,创作系列科普短视频与主题海报,以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普及碳普惠理念,并计划向相关部门提交基于调研的优化建议,助力武汉绿色低碳发展融入城市肌理。
(通讯员:洪予熙 李嘉锐 金逸驰 黄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