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连续夜班后猝死,实习生的健康不能没有保障
近日,有网友反映,湖北一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学生在实习期间身亡。9月22日,学生家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小翔(化名)今年20岁,大二暑期在学校合作的某物流企业实习,上夜班,负责搬运快递、卸货等工作。
9月13日,小翔下班回家后被送医,经抢救无效去世,死亡证明显示“心脏性猝死”。家属称,入职体检时“孩子身体健康,无原发性疾病”。家属认为,这与小翔连续三周上夜班,高温天气加上长期熬夜工作或许有关。据家长说法,8月25日至9月13日,小翔都在连续工作,不曾休息。
事发后,学校成立了工作专班,并向主管部门进行了初报,配合有关部门调查。校方工作人员表示,将协助家属推进善后处理,并给予一定的人道主义关怀。
大学实习不是企业的“劳动力补给站”,这是无可辩驳的道理。教育部早在2019年便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除特殊专业及岗位外,不得安排实习学生加班和夜班,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可涉事的企业连续三周把一个还在学专业知识的学生往夜班堆里塞;校方本该用来审核实习方案、保障学生权益的精力,不知道耗在了哪里。学生去实习,是想跟着学习实操、增长经验,不是去当免费的夜班工人,更不是去拿健康换所谓的“实践经历”。
最让人寒心的是校方的态度。出了事,不检查自己有没有把好实习审核的关,不反思为什么学生连续三周都没有渠道反馈,反而用“人道主义关怀”把责任撇清,把话题绕开。按规定,高校是学生实习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实习单位资质、岗位合不合适、工作强度超不超标,都得校方一一核实。可在这个学生身上,这些“规定”全成了空架子。是审核流程根本没走,还是走了流程也只是盖个章?是学生早就想反馈却找不到门路,还是反馈了也没人当真处理?这些问题不回答,再多次“关怀”也捂不热失去孩子的家庭的心。
还有那些藏在暗处的利益链,谁来扯断?之前就有职校通过中介安排实习,并暗中收取“人头费”的新闻,学生成了校方换钱的“筹码”。这次涉事校方和企业的合作,到底有没有这种见不得光的交易?这是后续调查应该着力的地方。企业想少花钱多招人,校方想从中捞点好处,一拍即合之下,学生的权益、健康甚至生命,都可能成为牺牲的代价。
进入公共视野的“个例”背后是学生群体的共同困境。多少学生曾在实习时被要求超时长工作,多少人敢怒不敢言,怕影响实习成绩、怕拿不到毕业证?这些没被曝光的委屈,和此次悲剧,指向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实习的本质被偷换了,监管的口子被撕开了,学生的权益是没人护着的“软柿子”。
要守住学生的健康,必须要把异化的实习拉回正轨。高校不能再自己当自己的“裁判”,实习方案该有第三方机构来审核,教育部门也得常去抽查,不能等出了事才想起监管;学生得有真正管用的反馈渠道,发现不对劲能立刻叫停相关工作;更要查清楚那些可能存在的利益纠葛,只要涉及相关情况,就该严肃追责,让校方和企业都不敢再把学生当工具。
20岁的生命不该白白逝去。这场悲剧用最沉重的方式提醒我们,实习不是“拿命换经验”的冒险,高校也不该是漠视学生权益的“旁观者”。只有把实习的初心找回来,把监管的网织密,才能让学生无后顾之忧,更好地发挥实习的作用。
责编:周云
大学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