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不只是静态的宝藏,更是青年可以共同书写的文化文本。”这是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兰方飞在采访中的第一句话。这个露出灿烂微笑的女孩,走出课堂,深入田野,以一次次实践与创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胡同里的相遇:一只毛猴引发的思考
2023年夏天,北京市潘家园集市的石板路上,兰方飞和团队第一次见到了毛猴非遗传承人刘星。“我记得当时,刘老师正捏着一撮蝉蜕,手指很巧。”兰方飞站在一旁,看着那只即将成型的毛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动。“很多人觉得,非遗只是展览柜里的摆设。但当我看到这些手艺人专注的眼神,才瞬时明白,非遗是活的,是有温度的。”在几天的走访中,她认真记录下每一段口述,哪怕是传承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被她反复揣摩。“调研回来,我反而比之前有了更多的疑问——我们能为非遗做些什么?”
设计与创作:让毛猴“跳出”柜台
调研结束后,兰方飞开始带领团队构思“京京毛猴”项目。她想:“能不能把毛猴的形象做成当代年轻人喜欢的样子?”为了这份“喜欢”,她带队查阅文献、整理符号,和传承人一起讨论角色设定。有时候,几个学生挤在传承人的工坊内,一改就是一整天。有一回,他们为了定下一个主角的发型设计,从下午讨论到晚上十一点,最终还是采用了传承人建议的传统发髻样式。“传承人说,他愿意看到的正是年轻人对非遗的关注与喜爱。”兰方飞回忆。项目上线后,原创双语水墨风绘本在国际社交平台吸引了大量关注。“我们没想到,会有那么多外国用户留言‘想看更多’。”她笑着说,“这让我意识到,毛猴非遗是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潜质的。”
非遗与游戏:一次沉浸式的冒险
在“京京毛猴”之后,兰方飞又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能不能用游戏的方式,把非遗讲给更多人听?于是,互动式体验游戏《猴想戏山海》诞生了。“我们希望让玩家沉浸在一个‘有毛猴’的神话世界里。”为了这个目标,她和团队一边写剧本,一边画角色,一边做编程。游戏里的每个角色,都有一段与民间故事相呼应的设定。6万多字的原创剧本,从毛猴出发,融合了《山海经》的奇幻背景。“有时候做着做着,我会问自己,这还在围绕毛猴本身吗?但转念一想,在当代传承中多媒介载体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这个作品后来获得了软件著作权和多项奖项,但兰方飞说,最开心的,还是在试玩会上,看着同学们一边笑一边讨论“原来毛猴这么有趣”。
西北“花儿”非遗传承实践
同样是田野实践,在银川、达州和株洲,兰方飞与团队带去了另一种“非遗传承”——西北“花儿”宣讲志愿行。她们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唱响“花儿”;走进社区活动中心,向孩子们介绍“花儿”的来历。“有一次,一个老人说,‘我年轻时也听过这个’。”那一刻,兰方飞感到,非遗传承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共情。这些走访后来在校内活动中分享,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案例。
志愿中的责任:一场场服务的体悟
志愿服务对兰方飞而言并不仅仅是活动,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志愿岗位上,她连续数小时为游客引导、解说。在“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论坛”现场,她与同伴一起为嘉宾提供路线引导服务。“可贵的不是耀眼的履历与丰富的证书,而是那甘于奉献的赤子之心。”累计超过320小时的志愿时长,是她参与社会、服务大众的真实写照。
她的非遗答卷:未来,还在路上
“非遗保护不应是静态保护,应走向活态传承。”说起未来,兰方飞的回答很坚定,“我要继续在非遗的传承创新方向努力。”她也常常对团队说:“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非遗的‘活’才能真正实现。”在田野与书斋间穿梭,这位“非遗青年”正在用一份份实践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