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国色牡丹次第开,乡村振兴画卷展

作者:吴鲁晴 李依琳 王树燊 来源:“青”心遇践,相约牡丹社会实践团队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充实理论知识,开阔创新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把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2024年1月23日至25日,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心遇践,相约牡丹社会实践团队赴菏泽市牡丹区围绕“国色牡丹次第开,乡村振兴画卷展”专题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调研活动。“青”心遇践,相约牡丹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了解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牡丹文化,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前期,“青”心遇践,相约牡丹社会实践团队在孔范龙老师的指导下,于1月初制定出实践主题及实践计划等相关事宜,并提前与实践地负责人取得联系,提前考察,确认相关注意事项和做好安全保障工作,为后面为期3天的实践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1月23日,“青”心遇践,相约牡丹社会实践团队集结于菏泽市牡丹区,一同前往省级农业强镇——黄堽镇。在当地党委副书记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了解到了当地的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情况和有关当地振兴乡村的产业即种植牡丹和芍药等特色农业。据了解,黄堽镇牡丹芍药种植面积约3.5万余亩,拥有国内传统品种约130个,进口品种约80个。其中适宜切花品种30多个。目前,镇域内共有冠宇、绿美、国花、九州、芳华等芍药园10余个,农户自发种植芍药面积达300亩以上的有24家,专业芍药种植合作社有45家。
参观牡丹大棚,感受农业魅力
为全面详细地了解牡丹大棚种植,团队成员们走进了菏泽牡丹区绿美牡丹园,实地切身考察大棚牡丹的生长状况。在黄堽镇绿美牡丹园的每一个温室大棚内,随处可见花农忙碌的身影。催花牡丹在花农的精心培育下,长势喜人。据负责人孙文起介绍,该培育中心共有标准的温室大棚57个,每个温室大棚内培育的牡丹品种有催花牡丹,涵盖胡红、二乔、岛锦等40余种,花色以红色为主。“中国红代表着喜庆,春节时,人们更喜欢将一盆象征着雍容华贵、寓意富贵吉祥的红色牡丹花摆放在家里,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听完专业人员们的讲解过后,队员们了解到当地培育的“催花牡丹”,是运用高科技促成栽培技术,打破牡丹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反季节盛开,进一步解决了牡丹花期短的问题,让牡丹在冬季也能在每家每户盛放。同时“催花牡丹”技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时期,经过一系列的创新改进,到了21世纪,可催花的牡丹品种已发展为上百种。这种催花技术的创新,为当地居民带来工作岗位与生活收入,促进了乡村经济增长,同时它也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将千万盆牡丹送向世界各地,让世界看到来自中国的牡丹。
当地的催花技术已经发展革新到了第五代,而第五次的“革命”目标则转向了芍药这种高级花卉。与牡丹不同的是,它是草本植物。牡丹反季种植开始研发年限早,技术已然相对成熟,而芍药反季种植研发却是近几年刚刚开始。在克服层层困难后,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全年供应,在拓宽市场的同时也丰富了市场活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催花牡丹成为春节馈赠亲友的佳品。牡丹芍药反季节催花的销售旺季一般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十过后,并一直持续至春节前。孙师傅向我们介绍道,今年黄堽镇春节前后预计可向市场供应牡丹反季节催花30万盆左右,芍药反季节催花10000盆左右,将占到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催花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创新,促进了质量与价格同上升,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为绿美牡丹园的大棚

图为专业人员讲解催花牡丹
牡丹是吉祥、富贵、和平、友谊的象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经过一代代牡丹从业者的不懈努力,菏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生产、繁育、出口基地,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增强。以花为媒,促进交流,近年来菏泽立足资源禀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每年数以百万计的牡丹种苗从菏泽“开花”,到世界“飘香”。
走进美丽村庄,深入调研采访
24日上午,团队成员来到了黄堽镇的下辖村——马厂行政村进行深入调研。首先在村委书记的带领下,我们领略到了新农村的变化,以牡丹为主题的特色墙画栩栩如生,街道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图为团队成员在马厂村特色墙画前合照留念
随后,实践团来到了马厂行政村村委会。通过村委书记的介绍,队员们全面了解了马厂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农业发展和未来规划。通过实践调研,团队成员们对黄堽镇现代化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同时也了解了当地“头雁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已取得的实效,对牡丹、芍药等种植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更有了新的见解,深刻认识到充分发掘并利用当地特色文化对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
运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24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了菏泽市著名的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菏泽分中心)。2023年4月9日,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菏泽分中心投入使用。这是一个以花卉拍卖为主,集花卉标准制定、新品种研发推广,市场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服务平台。根据质量进行拍卖,用网络进行销售,起到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工作人员详细的讲解和团队成员自主参观,队员们全面了解了拍卖过程以及售后服务等。不仅了解了网络对牡丹销售的助推作用以及牡丹销售的多种途径如拍卖与网购,而且了解到牡丹除观赏价值以外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同时,这种网络销售平台极大地提高了销售效率和扩大了销售范围,也算是一个当地助农服务综合平台。互联网技术助力乡村花卉文化宣传,促进共享花卉产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进一步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在昆拍中心合影留念
领略黄河壮阔,体悟牡丹文化
1月25日,最后一站,团队成员先后去到了黄河大堤和曹州牡丹园。黄河流经山东的第一站便是菏泽,因此菏泽也被称为“黄河之下游,入鲁之开端”。黄河流域是菏泽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近年来,菏泽挖掘沿黄、沿黄河故道的康养、民俗、农耕、红色、生态等资源,发展以农业研学、农耕农事休闲、民俗文化体验等为主的黄河风情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着力打造“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和“黄河故道精品文化旅游带”两条“金丝带”,让菏泽的黄河故事不再散落在故纸堆里,而是以新业态和新产品的形态跃然于感观体验。如果说一朵牡丹花是菏泽的绝世容颜,那么两条“金丝带”就是她的骨架。以黄河生态、黄河故道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带,记载着菏泽的前世今生,也为菏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浪潮中大放异彩,积蓄着地理与历史的潜能。
本次实践调研活动中,团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黄堽镇的特色农业发展和乡村状况,在走访当地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我院学子的专业优势。为进一步帮助当地牡丹进行推广宣传,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借助互联网来搭建牡丹文化介绍,文创产品宣传平台。实践团不仅创立微信公众号,而且积极利用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平台,将制作精美视频、相关推文等发布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了解牡丹,看到牡丹的美。同时也希望可以给当地的花农、牡丹大棚和一些牡丹园景区等提供更多更好的宣传推广灵感,通过多渠道构建助农通道,助力乡村振兴,积极为当地牡丹进行引流,增加牡丹产品知名度。

图为团队成员为助力乡村振兴而制作的宣传视频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子实地走入基层、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社情,从多角度看到家乡变化,深入乡村看家乡振兴,走近家乡一线看家乡发展,真切感受到了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为乡村带来的深刻变化,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号召。我们更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彰显青年担当。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4-02-18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参观红色景区,发扬革命精神
  • 打扫公共设施,保障居民安全
  • 大学生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
  • 国色牡丹次第开,乡村振兴画卷展
  • 国色牡丹次第开,乡村振兴画卷展
  • 2024年1月23日至25日,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心遇践,相约牡丹社会实践团队赴菏泽市牡丹区围绕“国色牡丹次第开,乡村振兴
  • 大学社会实践 02-18
  • 【寻访数字区域品牌 探索致富经济道路】——曲阜师范大学“数字先行 ,
  • 防诈“永安”:您收到一则反诈宣传会议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