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全心全益赴黄山市黟县“耘梦古镇,摹续黟韵”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碧山村开展傩舞融入非遗课程的调研工作,探寻傩舞的传承与新生。
微风阵阵,阳光正好,在如山水画卷中的小村庄里,我们见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黟县傩舞代表性继承人欧阳灶信老先生。

欧阳灶信,作为黟县傩舞技艺的杰出代表与第五代传承人,其在民间艺术领域展现了非凡的才华与不懈的努力。年仅十岁的他便踏上了傩舞艺术的探索之旅,拜入名师门下,潜心研习傩舞之精髓。五十余载春秋,欧阳老先生矢志不渝,不仅精进了个人的舞蹈技艺,更将全部心力倾注于傩舞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之上。在尊重并传承《出地方》这一古老而原始的民间艺术瑰宝的基础上,他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与敏锐的创新思维,研究了两个新版本傩舞。这一创举不仅为傩舞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命力,更在省市乃至更广泛的民间艺术比赛中屡获佳绩,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认可。
欧阳灶信老先生的一生,是对傩舞艺术深沉热爱的最好诠释,他的成就不仅是个人荣誉的象征,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通过他的努力,傩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异彩,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提起傩舞,七十多岁的欧阳灶信老先生依旧神采飞扬,眼神中充满自信与骄傲。当我们问起傩舞融入课程对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方面有什么影响与作用时,他回应这对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比如跳傩舞时要佩戴面具,而面具的绘制可以由孩子们自己完成,这就考验到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接着就是舞动,这就是体育教育,动作要刚劲有力,具有阳刚之气。老先生还强调孩子们也要对非遗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傩舞以及其他非遗文化的传承。
从欧阳老先生的话语中我们了解到,非遗文化的继承要从娃娃抓起。若不采取此等举措,文化的薪火相传将面临挑战,其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恐难以跨越时空的界限,被后世所铭记与继承。尤其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许多青年更愿意选择浏览轻松有趣的短视频作为娱乐项目。反观传统非遗文化,它的身上仿佛批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离生活遥远,学习起来也有一定难度。青年虽然会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但仅仅停留在表面,很快会失去关注。
所以我们意识到传统非遗文化融入课堂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欧老师还提到此举措的开展是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的,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在碧山村“阳光之家”,有老师与相关部门的支持,我们的实践团队不仅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还在课程里加入傩舞学习课,培养孩子们对傩舞的兴趣。

孩子们学习傩舞的态度都非常积极,这也是老先生比较欣慰的地方,但如何有效率教学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反映在教学活动方面,孩子们对傩舞的动作感兴趣,对理论知识却没什么耐心去了解。而现在的学校对于非遗文化融入课程的措施还是更偏向于校本课程。真正能让傩舞文化包括其他非遗文化融入课程,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的确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在回去的路上,我留意到路边的一个老年服务中心。很多老人坐在一间亮堂的屋子里,安静的观赏着电视机里的戏曲节目。在大力宣传关注、继承以及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年轻人逐渐意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但真正热爱传统文化,并能把它融入日常生活的,更多还是老人。在深思熟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璀璨文化瑰宝如何巧妙融入现代教育课程体系之际,我深刻体会到,这一举措绝非仅仅局限于对古老智慧的简单承袭,而是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赛。它旨在从孩童的稚嫩心灵中播种下对传统文化深沉热爱的种子,让这些幼小的心灵在成长过程中逐渐领略到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激发起他们对历史根源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融入不仅仅是一种保守性的传承,它更是一次文化的创新与重生。通过将非遗元素与现代教育理念、技术手段相结合,我们为传统文化披上了新时代的华服,使其以更加鲜活、多元且易于被当代青少年接受的形式展现于世。这一过程,不仅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还促进了其在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的传播与普及,确保了文化血脉的绵延不绝与发扬光大。
此外,将非遗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还承载着深远的教育意义与社会责任。它鼓励学生们在探索与实践中,不仅成为文化的接受者,更成为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这种角色转变,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创新思维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构建多元共融、和谐发展的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非遗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复兴运动,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远的意义,引领着我们走向一个既尊重传统又拥抱未来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