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渝东南苗族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现状,7月11日,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苗”笔生花乡村振兴暑假社会实践团队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对农业农村委和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文物保护科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专访。
巩固脱贫成果质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上午,团队前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委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在访谈中,实践队员了解到彭水自治县牢牢把握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机遇,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纵深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打造山区乡村振兴样板。
该县始终瞄准“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群体,进一步提升监测精准性、帮扶实效性,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现底线有保的同时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到这里,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张寿平讲了一个故事:在走访村民中,工作人员走到一老大爷家中,大爷特别开心地引着工作人员到屋里,骄傲地说“看我屋里可干净啦!”。在进行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彭水自治县大力发展“一主两辅”产业,以打造红薯之都为主,中药材、畜牧养殖为辅,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提到少数民族自治县,负责人告诉团队成员:现今,彭水县注重保护生态民族建设。乡村振兴并不等同于大拆大建,而是要把彭水这些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彭水自治县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示范引领、因地制宜、群众主体、循序推进的原则,2024年,力争创建完成1个巴渝和美乡村示范镇、10个巴渝和美示范村、100个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60个以上巴渝和美院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彭水县农业农村委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合影 通讯员刘立夫 摄
苗族文化铸造振兴之魂
下午,团队前往彭水文化旅游委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彭水县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非遗传承保护机制,通过完善非遗档案、定期考核传承人,使用专项资金对传承人进行补贴,提供平台宣传非遗,打造出非遗技艺、经济补贴、名气宣传等一套完整的保护体系,对苗族非遗进行有效的保护。
“理想的文化保护应该是人人参与的”,工作人员如是说。苗族文化的主要涉及群体包括相关基层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大学里的苗族文化的相关研究者、社会上的苗族文化热爱者。政府相关部门非常重视苗族文化的文化生态保护发展,2014年文化部批准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与自然环境共同建设发展,相辅相成,建立了渝东南一体的生态保护区。
苗族文化拥有其独特的底蕴、精神和价值,其被赋予了独特的时代内涵,其发挥着凝聚人心、引导村民、淳化民风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凝聚出乡村振兴之魂。
民族文化延绵赓续,精神回响千载犹存。通过本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的重任在于青年,青年应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事业中开拓前行,用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铸魂。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彭水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文物保护科相关工作人员合影 通讯员马彦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