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枣园对”为实事求是思想的提出奠定基础。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守正创新,紧扣“大思政课”建设要求。 7月14日下午,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陕西延安“寻根革命文化圣地,讲好行走思政大课”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冯迪、沈秀芳和杨帆的带领下走进枣园革命旧址,跨越时空体验那段红色峥嵘岁月。
枣园革命旧址于1941年开始修建,1943年竣工,共修窑洞二十余孔,平瓦房八十余间,礼堂一座。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张闻天、彭德怀等先后在这里居住。1944年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
进入枣园,在“幸福渠”的帮助下,梨树结下累累硕果,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人民谋福祉的生动表现,是大生产运动和延安精神的历史见证,“幸福渠”就如延安精神一般持久地滋养着人民。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逐步参观毛泽东旧居、王稼祥旧居等展馆,了解各个窑洞背后的历史故事。在参观途中,我院思政课教师沈秀芳在实景的辅助下,不断拓展思政知识,强调红色精神,依托实景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着力激发红色文化的育人实效。

淡淡的黄土香跨越百年党史,弥散在窑洞中。革命历史见证地的的人-景互动带领队员们真切体验红色圣地的过往模样。以物证史,以史化人,枣园革命旧址是延安精神的历史见证,是当代学子红色教育的传承宝地。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枣园革命旧址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的不断优化成果显著,实践队部分队员积极购买并参与了纪念册制作。

历史赋予使命,时代要求担当。最后,实践队在中央五大书记铜塑像前持党旗合影,并庄严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供稿:王雨茜
供图:李浩、杨丰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