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洋生态绿色修复,推进文旅经济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23 阅读:
202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日照市考察调研,强调加强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为探寻海洋生态修复与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小海螺青春志愿服务队于7月19日走进日照市东港区阳光海岸带,围绕日照市沿海区域生态保护和文旅发展开展实地考察。
生态修复要立足长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践队员前期通过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到阳光海岸绿道全长约28公里,建有观景平台、运动步道、游客休憩广场等,是一条功能复合、活力多元的阳光海岸带。据工作人员李女士所说,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需要不断摸索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既要有长远眼光,又要兼顾短期利益,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对此,实践队员深表赞同。
随着走访的深入,实践队员从一位日照本地市民口中得知,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幅景象,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和丧失生态功能的养殖池令人望而却步。近年来,绿道建设按照“依托原貌、临场设计”的理念,不动一棵黑松,不动一块礁石,不动一片沙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实践队员发现,这里已经成为许多情侣拍摄婚纱照、游客争相打卡的胜地,真正做到了“还海于民,还景于民”。
生态修复助力文旅发展,文旅发展推动生态修复
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日照市越来越多的区域开始利用现有的山水景观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开发,尤其是在沿海地域,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但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往往是比较脆弱的,如果对其进行大规模开发,势必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实践队员来到万平口景区,了解到日照市将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相结合,通过生态修复规划、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创新,形成对原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同时,在文旅开发方面,可以利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建设,并将其与当地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旅游产品。例如,打造了一些生态景观、类似东夷小镇的乡土民俗建筑、传统手工艺、文化艺术表演等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与万平口景区负责人郭先生交谈中了解到,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为游客提供一个更好的旅游体验和休闲场所。实践队员提出,景区开发建设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好地体验自然风光,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更好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所以景区的开发建设必须依托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
生态修复是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撑
实践队员前往当地水产养殖公司,负责人韩先生热心地带领实践队员参观了养殖场,了解养殖场污水处理流程,韩先生带领团队参观了室内循环水养殖繁育车间,室外大棚养殖区,以及污水处理设施。耐心介绍完一个个养殖区域,他指着最后一块区域——沉降池——对实践团解释,污水必须经过沉降,化学处理以及生物制剂处理后,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后再进行排放。但这样只能做到大致处理,专业人士并未提出较好的处理流程,官方也未提出统一的排放标准。除此之外韩先生还表示东港区这边有“增殖放流”的行动,同样也是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韩先生还指出,随着海洋生态的修复,水质变优,旅游业、渔业也得以迅猛发展,真正事先“有故事、有情怀、有美感、有品质”的高标准要求,以文化旅游为纽带,实现生态修复与文旅开发的良性互动。
实践队员也进一步意识到,生态修复与文旅开发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在生态修复和文旅开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把保护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单纯考虑经济效益。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三是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合理地布局项目开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四是把项目落地放在首位,保护好生态环境;五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小海螺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责编:今日大学生网 周云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