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石大学子走兵团 | 党史宣讲润人心,红色精神声声传

发布时间:2024-08-14     阅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感悟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实践伟力,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石河子大学学生会党史学习教育社会实践服务团于7月7日至7月20日前往第三师和第十四师开展主题学习、通过生动的“党史教育实践课”开展党史宣讲,探寻红色故事,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兵团精神。
  (一)开展党史宣讲,厚植精神沃土
  石河子大学学生会党史学习教育社会实践服务团抓住党史学习教育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在党史宣讲的内容、形式、方法上因地制宜地进行创新,增强了党史宣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在实践中充分展现了石大学子昂扬奋进的风貌与担当。
  团队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参观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千年屯垦文化体验中心、知青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探索兵团精神在不同领域的传承脉络;寻访戍边老军垦、西部计划志愿者、脱贫致富先进职工,聆听红色故事,感悟红色精神。实践团成员成为“行走的博物馆”,将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事例带给职工群众,让他们切身感受红色记忆与精神遗产的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西部计划志愿者(张傲唯 摄)
  在实践活动期间,团队成员在宣讲形式上发挥艺术特长,厚植有声有色的精神沃土。通过领唱经典红歌、共诵主题诗歌等艺术形式带领职工群众学习党不懈奋斗、不怕牺牲、理论探索、为民造福、自身建设的光辉历史。
  团队将理论宣讲与基层实际紧密结合,让党的声音在广袤乡村回响。在党群服务中心,他们邀请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共同开展“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学习活动;在教育关爱课堂,他们引导小朋友诵读《论党的青年工作》等书目;在爱心义诊现场,他们协助硕博团解读惠民政策、宣传生产安全。入户走访、便民服务,从家长里短到乡村振兴,团队将理论课堂搬到了文化广场、商业小街、社区书屋,把党的创新理论化为绵绵细雨,浸润在寻常百姓的家家户户。
  图为团队爱心义诊现场(李苏辰 摄)
  (二)探寻红色故事,传承兵团精神
  团队成员沿着红色文化的脉络,深入其源头活水,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却依旧熠熠生辉的故事:
  在第三师49团有这样一位老军垦,他叫王永乐,他向我们讲述当年屯垦戍边的奋斗历史。在老兵的家中,我们看到了因为粮食短缺换不到粮的一张张保存完好的粮票;听到了屯垦拓荒时期,工具缺乏,他们就用手拉犁耙开垦荒地、建设家园,用肩扛扁担运土搞建设,用手修水坝兴办农牧、发展生产的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和老兵王永乐交谈(张傲唯 摄)
  在第十四师一牧场四连,团队成员与老兵麦麦提围坐在一起,听他讲述那段充满挑战与奋斗的艰苦岁月“那时候是真的穷啊,都是牧民和羊群硬生生踏出来的土路,又依着山,最是崎岖不过了。牧场与集市相隔百里,只有马儿能当交通工具,出去一次便要十天半月。”但即使条件艰苦,麦麦提爷爷也从未想过离开这里,他说:“走?往哪走呢?走哪去呢?这里是我的家乡啊。我从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我熟悉这片土地,就像熟悉我的身体,我扎根在这里。它养育了我,我更应该报答它。你们说我是在奉献,可这在我看来只是我的本分罢了。有人说你们这一代人才是最幸运的,但我们又何尝不幸运呢?我看着党和国家把我们的牧场慢慢地建设地越来越繁荣,我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懂得苦,亦尝过如今的甜,因此才会更加珍惜这份甜,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老兵麦麦提(李苏辰 摄)
  在第十四师一牧场二连,闵军的老兵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便立志,也要成为一名军人、一位战士,卫国戍边:“我的父亲曾是王震将军所在连队中的一员,他一生都为自己军人的身份感到光荣与自豪。因此他也时时教导我:‘作为中国无数铁血男儿中的一员,作为一名光荣的军人的儿子,无论你日后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矢志报国,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父亲的话深刻的影响了他,哪怕已经成年,他仍然记得父亲年轻时伟岸的身姿。他说:“当时说这话时,父亲宽厚大掌从头顶传来温暖的体温,我觉得那一定是一种传承,父亲的精神透过他的手传承下来了,传承到我的身上。父亲略微低沉的声音,低沉却有力,每一句话落在地上,都能砸出一个坑。我一直记着这句话,从来不敢忘却,并力求以实际行动践行。”正如他所言,他在连队的岁月里,在那些默默奉献青春和终身的日子中,他对金钱名利不争不抢,对责任正义却又当仁不让。人民遇到困难,他比自己遇到困难还难过,为人民出谋划策,他比谁都热心。修路、打井、种地……哪里最苦最累,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图为团队成员和老兵闵军进行交谈(张冰凝 摄)
  在图木舒克市的三师牧场中,团队成员还与一位来自石河子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张润宇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在被问到背井离乡来到新疆的原因时,他笑着打趣道:“哪有这么多为什么,我是祖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呗。不管在哪,我脚下大地都是中国的土地,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我都在为祖国的建设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这难道不就够了吗?参加西部计划,我从未后悔过,我为我做出的决定感到自豪。”“我很喜欢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我可以从这份工作中感受到获得感和满足感。我能够和这里生活着的人们直接接触,我们共同呼吸,共同感受悲喜,我所接触到的,都是真实的可爱的人们,这里的乡亲就像我的家人。”张润宇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基层工作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他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诠释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使命责任。他的故事让人深受感动,更加坚定了团队成员继续为国家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与志愿者交谈学习(张冰凝 摄)
  团队成员走近那些退而不休、返聘尽职的老军垦,聆听他们“不计报酬多少,不顾奖励有无,工作决不懈怠”的肺腑之言,这些话语如同清泉般洗涤着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灵。他们走近那些舍弃优厚条件、代代坚守的兵团人,感受他们“这片土地需要我,党和人民需要我”的无私奉献。团队成员还接触了那些连续三年续签服务、矢志不渝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体验他们“当自己的行动真正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时,所有委屈烟消云散,所有困难迎刃而解”的服务真谛……他们的故事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只有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青春才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作者:王好乾 张傲唯 郑芷萱 花瑞 陈晶晶    来源:石河子大学
责编:今日大学生网 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石大学子走兵团 | 党史宣讲润人心,红色精神声声传
  • 实践调研映照科技力量 赋能党史教育开启崭新篇章
  • 曲园学子三下乡:思图启智,书香润心
  • 为传播时间规划理念,助力新时代少年茁壮成长,曲阜师范大学“万里桐花,与爱同行”志愿服务队于7月25日来到曲阜市鲁城街道奎文社区开
  • 大学社会实践 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