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日至15日,为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广垃圾分类等,5名来自江苏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基层服务践行团的同心志愿队成员卢小雁、陆怀芝、程歆然、唐艺嘉、彭印卿分别走进——江苏南通、连云港,甘肃兰州,河南南阳等地,开展以“让垃圾分开旅行,让资源循环利用”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宣传标语合影 彭印卿 供图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垃圾分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实现绿色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垃圾分类不仅是资源回收的过程,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体现了一个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态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开展实践和宣传活动前,实践队员通过网上查询垃圾分类相关资料,询问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当地垃圾投放情况等方式,收集了大量有关"垃圾分类"的资料文献,对于"垃圾分类"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同时针对所实践的社区搜集了该地区的社区治理条例,对实践地区的垃圾分类政策进行了查阅研究。活动期间,实践团划分为多个实践小分队,分别前往如皋市九华镇九华社区,万新社区,连云港云和社区,兰州市拱星墩社区等地开展环保活动,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社区垃圾分类设施完善等实践。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现实情况,用实际行动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高社区环境质量,传承和弘扬环保文化。

图为实践团成员介绍垃圾分类PPT 程歆然 供图
实践团成员经过在垃圾投放点两天观察和对居民的询问,发现社区内居民大多数是随意投放垃圾,居民们表示垃圾箱虽然已经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分开,但大多数都不太清楚哪个是可回收哪个是不可回收。对此,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分为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和志愿指导两部分。知识宣传主要为对学生青年采用PPT图文讲解形式,针对中老年采取制作并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并且在社区内设置宣传展板,展示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和图片等。志愿指导主要为合理摆放垃圾桶,张贴垃圾分类标识,安排志愿者在垃圾投放点进行早晚高峰的监督和指导等。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引群众分类投放垃圾 陆怀芝 供图
在实践活动过程,实践团成员向群众介绍了垃圾处理的现状,垃圾填埋场库容趋于饱和等问题,接着将垃圾分类的知识向小区居民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宣传,向小区居民普及如何处置垃圾以及如何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工作。实践团成员在对来往的小区居民询问相关的垃圾分类问题,并根据掌握情况进行不同类型的宣传普及工作,将最新的相关政策深入社区内部,将垃圾分类大众化、常态化。同时,宣传活动也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支持,积极配合实践队员宣传活动的开展,大部分居民表示:宣传活动非常有效果,能真正地学会垃圾分类做到垃圾分类,并且提出在以后应该多开展宣传活动,携手共同创建美丽社区。
本次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不仅增强了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而且提高了他们爱护环境的意识,为未来的世界播下绿色的种子。总之,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更是为了人类的长远福祉和地球的可持续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