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宜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宜君实践
陕西省宜君县作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平均海拔1395米,昼夜温差大,雨量日照比较充沛,独特的气候特征和自然环境造就了农作物的黄金适宜区,该地区处于黄河流域保护区域,境内河流分布较广,生态保护要求高,是铜川市生态屏障,也是全市苹果、核桃、中药材以及春播玉米的主要产区。同时,宜君人民凭借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独特的旱作梯田耕作方式,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还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生态景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宜君县充分利用旱作梯田资源,推动农业、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7月12日,长安大学“寻根革命文化圣地·讲好行走思政大课”实践队来到宜君县感受宜君之变化。
聚焦产业兴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点,旨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产业繁荣。宜君县立足农业县实际,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宜君县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不断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2023年,宜君县农业经济稳中求进,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8.98亿元,同比增长4.37%,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6.25亿元,增加值实现9.47亿元,同比增长4.4%,宜君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聚焦“五大产业链”,不断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形成“一业突破,多业并举”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围绕“一谷两平台三片区四基地”建设,聚焦做强链群,突出两链融合,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靓文旅品牌,文化铸魂,旅游惠民
作为农耕文化的印记、民族智慧的结晶,宜君旱作梯田是传统耕作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的代表,更是一座弥足珍贵、不可移动的活态文物遗产宝库。宜君旱作梯田不仅是农业技术的体现,更是当地人民智慧和生活方式的展现。为了保护和传承旱作文化,宜君县建立了旱作梯田观景台、旱作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让游客可以深入了解旱作梯田的历史、技术和文化。宜君县建成以龙山公园、云梦山、福地湖、哭泉旱作梯田、花溪谷、战国魏长城遗址公园为代表的“两山一湖一田一谷一园”六大精品景区,形成了姜女文化、农耕文化及秦文化的地方特色文化,不仅鼓了农民的钱袋子,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更成为了宜君“走出去”“引进来”的绿色名片。
聚焦生态宜居,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宜君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落实好各项生态扶贫政策、做强林业产业、抓好林业重点工程等为抓手,不断夯实群众增收基础,筑牢生态屏障,推进乡村绿色发展,让美丽宜君更加宜居宜游。宜君县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造林绿化2万亩,推进乡村绿化,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积极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人才引擎”激发宜君乡村振兴新动能
宜君县着力开展“才创宜君”专项行动,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保障措施,不断扩大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宜君县抓拓源提质,优化人才供应链,强化“三下乡”活动,建成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基地”6个,积极协调高校实践队与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加深合作,开创人才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同时,通过“三老带三新”“头雁带雏燕”等人才孵化模式,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青年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为乡村振兴发展持续补充“新鲜血液”,激发了当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陕西省宜君旱作梯田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发展旱作梯田农业、保护和传承旱作文化等措施,宜君县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未来,宜君县将继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推动农业、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