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乐道拾遗,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4-08-26     阅读
中国青年网滨州88日电(通讯员 李玉佳)为了深入了解山东各地区传统文化遗产,以及其目前的发展情况,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乐道拾遗,薪火相传”社会实践队于8月5日-8月8日在山东滨州、日照各地区开展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现状以及传承问题的线下调研。
探寻文化之根,拾现传统文化
在快速消费与机械复制的时代浪潮中,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智慧的手工艺如同遗落的珍珠,静静地躺在岁月的长河中,等待着被重新拾起与珍视。山东滨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底蕴,孕育出了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滨州传统竹编。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踏上了一场寻根之旅,旨在深入探索滨州竹编的历史渊源、技艺传承现状,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路径。
溯源滨州竹编,实地考察调研
滨州,这座位于山东省北部的城市,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正处于黄河下游的冲击平原之上,这里水资源丰沛,尤其是黄河穿城而过,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水资源,还有温润的气候条件。独特的生态环境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土壤,使得这片土地上的竹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滨州地区独特的竹编技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滨州竹编的历史渊源,其源头可深深扎根于明清时期。在那个年代,滨州地区的居民们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发挥智慧与创造力,将一根根普通的竹子通过精湛的编织技艺,巧妙地转化为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生活实用品,如实用美观的篮子、簸箕等容器,以及舒适透气的竹席等。这些由竹编制成的日常用品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各项需求,更因其工艺精巧、实用性强,赢得了周边地区乃至更远范围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滨州竹编艺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风格。它融合了北方人的朴实敦厚与南方水乡的灵动秀美,形成了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技艺体系。精湛的滨州竹编技艺不仅是手工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地方名片,它代表着滨州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手工艺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在调研滨州竹编技艺现状的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坚守与传承的力量,也感受到了濒危与失传的忧虑。一方面,年长一辈的竹编艺术家们仍然坚守在工坊里,他们以一生的时光沉淀和磨练出的精湛技艺,守护着这份即将失传的文化瑰宝。这些老艺人用手中的竹篾编织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他们的双手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能够将平凡无奇的竹子转化为充满生命力和美感的艺术品。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消费市场的巨大转变以及年轻一代对外来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愿意学习和继承传统滨州竹编技艺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少。这种现状使得这门古老而独特的技艺传承面临严重断代的危机。此外,传统竹编产品的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且市场认可度不高,这也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年轻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轻便、时尚且易于获取的塑料或金属制品,而非手工精细的竹编产品。因此,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滨州竹编的价值,拓宽其销售渠道并提高市场认可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直观、更深入地研究滨州竹编的生产环境与制作流程,我们亲临一线,实地探访了当地的竹编工坊和传统村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亲眼见证了从竹子选材到成品包装的每一个细节流程:工匠们精心挑选优质的竹子作为原材料,按照编织需求将其劈分成细篾;随后通过复杂的编织技巧将这些竹篾组合成各种形状和功能的器具;最后进行细致的打磨和包装处理使之成为可以上市销售的成品。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工匠们的心血与汗水,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与执着追求。
我们还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访谈,了解他们对于竹编文化的记忆与情感态度。许多居民表示从小就接触并使用这些由祖辈们亲手编织的生活用品;他们见证了滨州竹编从兴盛到式微的过程;并深感忧虑当前年轻一代对于这项传统技艺的忽视和遗忘。然而在访谈中也有居民表示愿意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并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其独特魅力。他们认为滨州竹编不仅是生活实用品更是承载着地方文化底蕴的艺术品应当被传承和发扬光大。
创新融合实践,共创传承之路
面对传统竹编技艺传承的困境,我们尝试探索创新融合之路。首先,我们与设计师合作,将传统竹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设计出了一系列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产品,如竹编灯具、家居装饰品等,极大地拓宽了竹编产品的应用范围和市场前景。其次,我们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线上销售渠道,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并购买到滨州竹编产品,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此外,我们还组织了竹编技艺培训班,邀请老艺人授课,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学习,为技艺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乐道拾遗传薪火,生生不息源流长。滨州竹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我们有责任也有使命去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深刻理解了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与意义,更坚定了我们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决心与信心。我们也深刻意识到,文化传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持续投入。在未来的工作中,“乐道拾遗,薪火相传”社会实践队伍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传承与创新路径,让滨州竹编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滨州竹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让这份美丽的文化火种永远燃烧在华夏大地上。
 
作者:今日大学生网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千年传承暖人心”薪火实践团双鱼定乾坤小分队走进社区宣传中医药文化
  • 探遗苏州,品味评弹之美
  • 政务实践护安全
  • 探索多元产业,汲取发展智慧
  • 在2024年的7月,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文润齐鲁 经济长红”团队前往山东展开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实地调研之旅,深入走访了尧舜牡丹生物
  • 大学社会实践 08-26
  • 青春向延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青春向延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队
  • 青春向延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队
  • 2024年8月19日,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西安培华学院,青春向延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队,在凤凰山麓革命旧址组织参观学习有
  • 大学社会实践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