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残障人士社会融入,
浙江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携手助残,共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日至10日开展了一系列助残实践活动。通过手语教学、社会调研、文创设计等多种形式,探索助残新路径。
一、前期准备:一场有温度的助残实践这样开启 在实践活动正式开展前,实践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手语教学组针对残障人士职场沟通需求,借助国家通用手语电子书系统整理高频词汇,并邀请手语社陈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调研组精心设计调研问卷,摄像组完成拍摄脚本撰写,后勤组备齐物资,为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成员们学习手语

实践团成员做工作准备
二、手语课堂:用指尖传递温暖与力量 7月4日,实践团前往
善达未来助残服务中心萧山区科创园,为仓储中心残障员工开展手语教学。同学们不仅教授实用手语,还精心准备了手语歌《有我》表演,用手语传递着温暖与鼓励。

仓储员工们学习手语

手语课堂上,残障伙伴展示手语
三、社会调研:倾听心声,汇聚力量 7月5日,实践团线上线下同步开展调研。线上已累计收集问卷1000余份,线下采访各年龄段市民,了解社会对残障群体生活就业状况的看法。


实践团成员进行线下采访
隔天,实践团联合手语社延续16年的爱心接力,探望视障老人汤叔叔。自2009年起,浙理志愿者持续为汤叔叔提供生活帮助,这份情谊将温暖延续。

实践团成员与汤叔叔的合影
四、解码浙江:政企社联动的助残创新实践 7月7日,实践团开启“政企社”深度调研,探寻浙江助残就业体系的创新实践。在
清波街道残疾人之家,22名残障学员通过艺术疗愈课程,用画笔和巧手找到自我价值;
善达未来助残服务中心通过特色岗位设置、文创产品开发等方法,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机会,践行“平等机会”理念;
浙江省残联推出“浙励助残”七大工程,以数字化和市场化手段保障和促进残障人士就业。经过一日的全景调研,实践团计划推动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
政企社携手,高校接力,共同书写助残事业的“浙江答卷”。

清波街道残疾人之家

实践团与善达未来管理人员何琦交流

实践团访谈省残联就业科科长陈杨荣
从手语课堂的温暖互动到深入一线的扎实调研,实践团成员用青春力量为残障人士搭建起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桥梁。未来,同学们将继续与各方携手,用专业与爱心持续点亮无障碍之路,让
“共筑未来”的承诺在实践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