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驱动:永嘉茶空间的现代化创新路径探索
——浙江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实践团调研实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响应国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探索传统茶空间新时代转型路径,2025年6月26日至6月28日,浙江财经大学“茗香溢楠溪,茶韵传薪火”实践服务团奔赴温州永嘉丽水街,开展“传统茶馆现代化创新路径”专题调研,以青春脚步丈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之道。

一、文化续脉:公益基因赋能传统新生
夏日的岩头镇采风亭前,氤氲茶香萦绕百年石阶。几位老人轻啜伏茶的身影,凝固成一道流动的文化风景。“伏茶解暑,是刻在永嘉人骨子里的老规矩。”村民的朴实话语,揭开了这项南宋遗风的温情面纱。

早上八点,党员志愿者已开始熬制夏枯草、荷叶、白茅根等古方草药。袅袅蒸汽中升腾的,是村民自发接力的善意——免费伏茶日赠行人超三百杯,为烈日下的旅人筑起清凉驿站。这座茶亭更是乡土秩序的“调解室”:村民若有纠纷,必围坐亭中饮茶畅谈。茶汤入喉时,心结亦在坦诚对话中悄然化开。
亭柱朱红纸条无声诉说着乡土契约精神。每户门前的值守排期,是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庄严承诺。这份延续八百年的“责任到户”制,让采风亭成为永续运转的自治符号。当党员先锋队接过茶勺,用微信群优化排班流程,百年善举在数字时代完成轻盈转身——变的是工具效率,不变的是“我为人人”的精神内核。
二、产业升维:科技与创意拓展茶业边界
在永嘉县三江街道北部山区,有这样一个充满茶香与活力的村落——行禅村,它坐拥“中国早茶第一村”的美誉,正以产业升维之姿,借科技创意拓展产业边界,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行禅村地处独特,海拔400多米,藏于山凹小盆地,冬暖夏凉。3万多亩林地山场滋养着4000多亩早茶,300多户茶农精心守护。这里雨水充沛、云雾缭绕、土壤肥沃,孕育出芽肥叶嫩、香气十足、口感爽滑回甘的优质早茶,深受爱茶人士青睐。

曾经,行禅村茶叶销售依赖线下,难以充分消化产能。2021年,响应共同富裕号召,在行禅村在县商务局政策扶持下,踏上产业升维新征程,打造全国电商进农村茶文旅示范基地,创建村集体公共品牌“行禅春早”,线上线下电商直播同步推进,为茶叶销售拓宽渠道,让茶香飘向更广阔市场。不止于传统茶产业升级,行禅村更以科技创意赋能,试点建设数字化茶园,将茶叶种植与旅游深度融合。行禅村距温州市区仅15公里,分南山、北山,山高700余米,独特地理赋予奇妙观景视角:南山顶观东海日出,北山望日落,村西口俯瞰黄田、瓯北、三江及温州市区夜景,灯火辉煌美不胜收。依托这些资源,行禅村推进农旅结合,游客可住民宿、吃农家菜、游步道,沉浸式体验看日出、望日落、赏夜景的乐趣,让产业边界从单一茶叶生产,拓展至文旅融合新领域。
从优质早茶产地,到茶文旅融合示范村,行禅村以科技为笔、创意为墨,在产业升维路上不断书写精彩。期待各界朋友走进行禅村,见证产业边界拓展的活力,感受“中国早茶第一村”的独特魅力,也盼更多支持助力行禅村,在乡村振兴浪潮中,借产业升维之势,奔赴更美好的未来。

三、空间焕新:跨界融合激活传统场景
丽水街的“音乐书房茶馆”,正重构年轻人对茶空间的想象,开创性地将茶饮、黑胶音乐与图书阅读深度融合,打造“视听读”三位一体的新型消费场景。店内藏有古典、爵士、摇滚等多元风格珍贵黑胶唱片,搭配专业留声机,同步设置文学艺术主题阅读区。复古黑胶、极简茶席与精选书籍巧妙组合,既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地标,又保留静心品读的文化属性,实现休闲体验、文化传播与社交互动的多维功能。

其成功源于精准把握年轻群体消费偏好——以黑胶唱片、实体书籍为空间营造媒介,用经典旋律营造情感共鸣,借书籍构建精神交流场域。这并非简单元素堆砌,而是通过文化解码与现代转译,搭建传统与当代的情感纽带,为茶馆等传统文化空间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焕新公式”,助力激活更多传统场景活力。
四、三维共舞: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永嘉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此获得生动注解: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失根。采风亭的袅袅茶烟、行禅村的智慧茶田、丽水街的黑胶茶席,共同勾勒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永嘉路径”——它既留存着《茶经》里“精行俭德”的古老训诫,更激荡着数字时代的创新脉搏。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生生不息的河流——唯有以创新为舟,以文化自信为帆,方能载着千年茶韵,驶向现代文明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