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理工学院7月11日讯】(通讯员:滕如旭)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烟台理工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薪传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11日赴山东省青岛市省即墨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展开专题调研与学习,通过走访传承人、体验制作技艺等形式,为非遗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实践团队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汤”第三代传人张世建老师。张世建老师也是青岛城阳区张氏面塑传承人。2023年作品荣登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2024年亮相北京新华社,同时也是山东春晚(龙年、蛇年)面塑吉祥物制作者。

图为张世建老师正在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优秀面塑作品 邢子涵 供图。
如图可见,张老师的作品栩栩如生,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对传统面塑形象进行了创新。 张老师不仅保留了面塑艺术的传统韵味,还巧妙地融入现代元素,赋予了这些传统艺术品新的生命和时代意义。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精湛的工艺,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

图为老师正在讲解面塑的发展历程。 邢子涵 供图
老师从其起源讲起,详细介绍了面塑如何从简单的民间娱乐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种精致的手工艺品。他解释了面塑在不同朝代的变迁,以及它如何受到社会风俗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图为张老师向队员们演示“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的面塑技法。邢子涵 供图
张老师,熟练地拿起一团团色彩鲜艳的面团,精准地完成每一个步骤,一旁围坐的实践队员们,个个眼神专注,一丝不苟地学习着这独特的面塑技法。

图为老师正在教队员们如何通过面塑制作一朵玫瑰花,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与学习面塑的技法。邢子涵 供图

图为队员们正在尝试制作简易面塑玫瑰花,深刻体会到传统手艺“十年磨一剑”的匠心坚守。邢子涵 供图

图为老师正在耐心指导实践队员们进行面塑制作。 邢子涵 供图
张老师细致地讲解着面塑制作的关键要点。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逐渐掌握了面塑制作的技巧。他们的作品制作手法越来越标准。而且,队员们对面团的掌控也更加娴熟,能够根据不同的造型需求,精准地调整面团的软硬程度和形状,让每一个作品都独具特色。

图为老师正在帮助实践队员的作品进行改良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向队员传授制作手法要点,队员们也在老师的指导下陆续完成自己的作品。 邢子涵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的成果展示。滕如旭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创意,队员巧妙地将各种元素融合在一起,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展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构思,让整个画面充满了新奇与活力。滕如旭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与各指导老师合影并展示面塑作品。邢子涵 供图
在这次活动中,实践们不仅掌握了面塑制作的基本技巧,更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的意义与挑战。会将面塑这一非遗文化传播到更多地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张世建老师也希望,通过与大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面塑,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让面塑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烟台理工学院薪传社会实践队 责任编辑:滕如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