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面塑遇学科:当非遗技艺碰撞青春创想

发布时间:2025-07-19     阅读
在传承与创新交织的时代浪潮中,非遗面塑技艺正探寻与现代高校、新兴科技融合的新路径。7月18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面塑匠心队怀揣对传统手工艺的好奇与热忱,踏入徐州文化馆面塑工作室,开启非遗与科技碰撞的实践之旅,推动面塑技艺在高校传播,让青年学子深度感受传统手工艺魅力。

一、初见匠心:工作室里的文化共鸣
 
晨光漫过窗沿,为徐州文化馆面塑工作室镀上一层暖金。陈列架上的面塑作品静静伫立,传统人物的衣袂似携古风,花鸟鱼虫的纹路若含生机,千百年的技艺沉淀在指尖流转的温度里,无声诉说着非遗传承的脉络。面塑匠心队的同学们驻足观赏,目光掠过那些细腻的褶皱与灵动的色彩,心中早已酝酿着一场关于传统与创新的对话。传承人如约而至,从面塑的汉代渊源讲起,那些曾用于祭祀的古朴造型,如何在时光淬炼中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艺术载体。指尖翻飞间,面团经揉、搓、捏、压,转眼便勾勒出简洁而有神的轮廓,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以手赋形,以心传意”的匠艺精髓。
 
二、创想碰撞:学科特色与面塑的创意融合
 
聆听之余,信息学部的同学们与传承人围坐交流,一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创想碰撞就此展开。大家聚焦面塑技艺与学科特色的融合点,从代码符号的抽象形态到芯片轮廓的几何美感,从数字世界的像素元素到科技探索的象征意象,一个个创意在探讨中逐渐清晰。经过反复打磨,兼具面塑传统韵味与科技特质的卡通形象终于成型:利落的线条延续着面塑的简洁灵动,科技护目镜的弧度里透着未来感,像素点眼眸闪烁着探索的光——这不仅是一件作品,更是传统手工艺与高校学科特色对话的生动注脚,让古老面塑在青春创意中焕发新的可能。
 

 
图一为面塑传承人带领同学们在捏面塑
三、指尖攻坚:实践中的技艺传承与突破
 
研讨一结束,五彩面泥就被摆上了桌。可刚拿起面泥,队员们就陷入了困境:揉面时力度总不均匀,面团要么一边扁一边鼓,捏着捏着就成了歪歪扭扭的陀螺状;想把面团搓成细条做装饰,手却控制不住地抖,细条忽粗忽细,还没用到作品上就断成了好几截;尝试捏制卡通角色轮廓时,指尖稍一用力,原本圆润的线条就变了形,捏出的形状与预想相去甚远。团队成员们对着手中形态各异的半成品,眉头微蹙,眼中难掩焦急与困惑。 
传承人看到大家的窘境,挨个走到同学们身边耐心指导。她拿起面团示范揉面技巧,手腕稳健发力,掌心贴面团画圈,原本松散的面团渐渐变得圆润光滑;针对手抖搓不好细条的问题,她教大家用尺子辅助按压,既控粗细又稳手劲;谈及卡通造型比例,她建议突出“头大身小”的特点,以圆浑头部搭配小巧身躯凸显灵动感,五官适当夸张更添趣味。“面塑传承不仅是技艺延续,更需融入新意,守着根脉往新路上走,才能让老手艺活在当下。”传承人边说边演示,竹针挑出短发层次,指腹滚出护目镜圆弧,薄如纸片的面泥被小心贴在拼接处当“分界线”。
队员们跟着反复尝试,指尖渐渐灵活起来——短发剪得整整齐齐,护目镜弯得恰到好处,蓝白衣服清爽分明,一个个带着科技范儿的面塑卡通,慢慢在桌上“站”了起来。


图2为同学们与面塑传承人的合影
 
四、薪火新篇:非遗与青春的双向奔赴
 
此次面塑实践,对同学们而言是一场深度的文化浸润。从创想碰撞的思维迸发,到实践中的挫折与突破,每一步都让他们领略到面塑技艺的精妙,细腻纹路里藏着千年技艺、匠人心血与文化传承的密码。
实践更探索出非遗与学科融合的新路径。信息学部的科技元素融入传统面塑,让古老技艺拥有青春表达,为其打开通往年轻群体、对接现代生活的窗口。面塑不再是展架上的“老物件”,而是能与代码、芯片对话,承载青春创意的文化载体。
当同学们带着作品走出工作室,带走的不仅是亲手制作的面塑,更是对非遗传承的责任与热忱。这场实践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活力,让面塑以创新姿态讲述文化故事,也让青年学子成为非遗传承的新鲜血液,使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循环中持续焕发光彩,书写出非遗与青春双向奔赴的美好篇章。
 
作者:王慧琳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面塑遇学科:当非遗技艺碰撞青春创想
  • 面塑遇学科:当非遗技艺碰撞青春创想
  • 7月18日,面塑匠心队走进徐州文化馆面塑工作室,以高校学科特色为切入点,探索非遗面塑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让传统技艺在青春创意中
  • 社会实践 2025-07-19
  • “轨行齐鲁,绿动未来”实践团召开调研阶段性总结会
  • 探莆戏泉音,传中华文脉 ——福建师范大学“戏音传梦”实践队赴多地开展社会实践
  • 沙棘产业深调研:从车间到田间,探寻金色果实的振兴之路
  • 高校园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粘土活动顺利开展
  • 趣味植物拓染,共绘自然之美—高校园社区开展特色暑期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