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4日,北京林业大学碳路者实践团深入永定河流域,启动以“绿色长征:步履不停,绿满山河万里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这支由生态、水文、环境等专业师生组成的团队,以“解码流域治理”为核心任务,通过实地调研、数据采集与人文访谈,系统探索超大城市流域生态修复的“北京方案”,为新时代流域治理提供青年视角的实践样本。
作为海河水系最大支流,全长747公里的永定河承载着“北京母亲河”的生态与文化双重使命。其流域覆盖47016平方公里土地,历史上曾因“卢沟晓月”等景观成为京畿生态符号。但20世纪60年代起,受人口增长、产业扩张等影响,流域年均断流达318天,河床沙化面积一度超过200平方公里,地下水水位以年均0.5米速度下降,成为北方流域生态退化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北京以“流域统筹、多源补水、生态修复”为路径,推动永定河生态系统全面复苏。通过建立京津冀晋蒙五省区市协同机制,实施官厅水库扩容、永定河平原段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已实现连续5年全线水流贯通、连续2年全年有水,Ⅲ类以上水质河段占比提升至82%,流域森林覆盖率较2016年提高9个百分点,雁鸭类候鸟重现频次较治理前增长3倍。
一路上,碳路者实践团的成员们走走停停,在烈日骄阳下,在狂风暴雨中,大家依旧坚守着加入团队的一份初心,认真地实地调研。这一路上大家都十分辛苦,调研过程中路途艰辛,通常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再加上一些实地生态环境恶劣,加大了团队的实践难度。
(图为碳路者实践团成员在卢沟桥 实践团队通讯员 曹汉杰 摄)虽然一路艰辛,实践团依旧坚守三维度调研,系统解码这一治理奇迹背后的“北京方案”。
在自然修复验证层面,团队沿永定河北京段170公里河道布设12个监测点,完成36组水样与底泥样本分析。数据显示,通过官厅水库每年1.6亿立方米生态补水,下游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地下水监测数据印证,持续补水使沿岸10公里范围内地下水位平均抬升1.2米,形成“河道地下水”良性水循环。
人文协同解码环节,实践团走访门头沟区、房山区等沿岸村镇,记录“人水共生”的治理智慧。在韭园村,村民自发组建的“护河队”已坚持12年河道清淤,结合本地核桃林种植经验,创新“河岸防护林经济林”复合种植模式,既固土保水又增加收入。
科学传播实践中,团队以实践成果转化、分众化互动体验、多渠道扩散为核心,让永定河治理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经验更接地气地传播开来。团队结合实际开展的水质检测工作,团队成员带来了实践中采集的水样,分组进行模拟水质检测。成员们先了解水质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永定河水质改善的大致情况,再使用检测试纸等工具操作。通过观察试纸颜色变化,感受到水质差异,进而理解“沉水植物净化水质”等永定河治理中的科学原理,激发了团队对河流生态保护的兴趣。大家在交流中,更深入地了解了永定河治理的成果和意义,也增强了参与护河行动的意识。
(图为探路者实践团成员在永定河拍照 实践团队通讯员 杨烜宇 摄)碳路者团队在这次实践中完成了一场“绿色长征”,这场“绿色长征”不仅见证了永定河从“沙沟”到“绿廊”的蜕变,更印证了“自然修复与人文协同并重”的治理逻辑——这正是“北京方案”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注解。五天的实践虽短,但碳路者实践团的成员们心里都装着满满的收获。就像永定河的水流淌不停,这群年轻人的 “绿色长征”也不会止步——接下来他们打算把收集到的民间护河故事编成绘本,让更多人知道:治好一条河,不光要靠科学技术,更要靠每双愿意守护它的手。而这条重新焕发生机的 “母亲河”,也会继续见证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故事,在时光里慢慢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