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与响应一体化效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江西师范大学多模态协同预警研究团队近期赴湖北、广东、甘肃、江西等灾害高发省份,开展系统性实地调研。团队聚焦预警机制落地过程中的现实问题,通过与基层群众、社区工作者、应急管理及气象部门专业人员的深度交流,为完善多模态协同预警体系积累第一手资料。
一、基层预警实践观察:乡村与城镇的不同探索 团队深入乡村与城镇一线,调研预警信息在基层的传播与响应情况,发现不同场景下的实践特点与待解难题。
7月下旬,“韦帕”台风袭击华南地区,该台风风力达12-14级,造成多地出现暴雨、内涝及风灾,深圳作为受影响较重的城市之一,其基层预警传播与灾害应对情况备受关注。团队以此为重点调研场景,选择深圳市龙华区作为核心走访区域——该区涵盖城中村、老旧小区、新建社区等多种类型,人口结构复杂,外来务工人员占比超60%,在台风预警信息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代表性。
龙华区桂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陈杰介绍了“韦帕”防御中的实践:“收到预警后,我们通过多群聊推送信息、网格员上门提醒、工作人员疏散密集人群等,同时把专业预警换成‘看信号、关门窗、囤物资、清阳台’这样简单易懂的表述,提前2小时转移完多处低洼地带的人群,确保了安全。”
图为成员向桂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了解防灾情况刘敏菲摄
在乡村地区,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小源村曾多次遭遇洪涝灾害,2023年汛期的强降雨导致村内部分农田被淹、低洼处房屋进水。据调研,该村的预警信息传播主要依赖村级广播循环播报和村干部逐户通知,在灾害发生前,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预警信息经乡镇传递至村后,由村两委通过大喇叭告知村民。
图为成员访谈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小源村受灾居民刘文杰摄 二、专业体系支撑调研:监测与应急的协同联动 为让预警机制更贴合实际需求、推动有效落地,团队结合前期调研的预警需求与灾后反思,走访多地气象和应急管理部门,与专业人员深入交流,系统了解预警监测的技术支撑与应急处置的运行逻辑。
在气象监测领域,湖北省利川市气象局技术人员介绍了应用于气象观测的两种卫星:静止卫星定点监测固定区域,极轨卫星实现全球气象数据采集,二者协同形成大范围观测网络;同时,携带探空设备的气球升空采集高空温度、气压、湿度等关键数据,地面自动观测系统保障高频次、高精度的实时数据收集,人工观测则作为补充,在特殊情况下用于验证和完善自动观测数据,为精准预警筑牢数据基础。
应急处置方面,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刘莹详细阐述了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应急救援等防灾减灾救灾职能,并重点介绍当地“应急第一响应人”机制:自2023年甘肃省启动相关培训以来,这支队伍吸纳了应急、公安、红十字等行业人员,以及村组干部、志愿者、快递员等群体,作为突发事件后最早抵达现场的力量,承担初期处置工作,已成为基层应急处置的重要支撑,有效提升了应急响应的及时性。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甘州区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董筱晗摄
三、防灾科普实践开展:强化公众风险应对能力 调研期间,团队同步推进防灾减灾科普工作,针对不同群体特点设计多样化活动,帮助公众提升风险意识和应对技能,让预警知识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乡村地区,江西省赣州市小源村的防灾宣讲会聚焦村民实际需求,用方言讲解洪水、地震等灾害的预警信号,结合当地曾发生的灾害案例,通俗解读“收到预警后先做什么、如何安全转移”等实用技能,让村民看得懂、用得上。

图为成员向江西省赣州市小源村村民开展灾害宣传教育 刘文杰摄
团队走进学校,在南昌市田家炳学校开展以互动教学为主的防灾课堂。通过播放灾害模拟动画、展示预警信号标识,向学生讲解台风、地震等灾害的成因与预警原理;同时设计灾害应对问答竞赛,将预警发布后的路线转移、如何简单包扎伤口等知识点融入游戏,帮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理解预警意义、掌握基础应对技巧,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下一步,团队将结合调研成果,聚焦预警信息精准传播、技术系统协同应用及基层响应能力提升,探索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以实践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为筑牢灾害防控安全防线提供支撑。(通讯员 刘敏菲 张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