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8亿,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池州市作为安徽省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其养老机构面临护工短缺、服务压力大等普遍性问题。此次调研旨在探索脑机接口等创新技术在实际养老场景中的应用可能,为解决养老难题提供新思路。
7月22日,山东大学威海校区“脑宇宙”调研团队走进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对当地三家公办养老机构开展实地调研。通过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团队重点考察了脑机接口技术在改善失能老人生活质量方面的应用潜力,为智慧养老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调研资料。调研团队走访发现,三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服务于无子女或低收入老人,多数老人生活尚能自理,但部分失能老人需全天候照护。目前护工与老人的配比为1:3,对于完全失能老人而言,护工工作强度较高。机构普遍缺乏智能化设备,仍以传统人工照护为主,效率提升空间较大。调研团队与机构负责人深入交流时发现,尽管此前未接触过脑机接口技术,但负责人在了解其“隔空交流”功能后,均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该技术能有效提升照护效率。一位负责人特别提到:“对于失能老人来说,如果能通过思维控制设备表达需求,将极大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然而,技术落地仍面临挑战。在续航方面,机构负责人期望设备能持续工作半月左右,而非以小时计算,以减少频繁充电的负担。一位负责人解释道:“老人长时间佩戴设备并不现实,频繁穿戴也会增加人力负担,因此长续航至关重要。”此外,数据管理问题也备受关注,受访者建议未来养老机构可设立专门部门,负责脑机接口数据的存储与分析,以适应智慧养老的发展趋势。
本次调研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技术创新必须扎根社会需求。脑机接口技术在解决失能老人交流障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只有结合现实场景不断优化,才能真正惠及老年群体。未来,可通过政企合作推动试点应用,在示范机构先行先试,逐步优化产品功能与服务模式,为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调研团队认为,作为新时代青年,他们将持续关注养老领域的科技应用,推动智慧养老从概念走向现实,让更多老人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