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流光,文化寻芳——泰州学院寻访家乡文化实验团探秘晶·世界玻璃艺术馆
发布时间:2025-07-31 阅读:
为了解家乡文化,2025年7月15日,泰州学院寻访家乡文化实验团走进晶·世界玻璃艺术馆,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玻璃文化之旅。
踏入艺术馆,仿佛踏入了一个时光交错的空间,实验团成员们的目光立刻被那些闪耀着神秘光芒的玻璃制品所吸引。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最初或许是在烧制陶器时的偶然发现。而中国的玻璃发展也有着独特的轨迹,大约在春秋末年,受西方玻璃制品和制作技术影响,中国开始有了玻璃的身影,但很快便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玻璃工艺。
在早期,中国玻璃制品多为小型装饰品,如玻璃珠、玻璃璧等。其中,春秋末战国初墓葬中发现的越王勾践剑上的玻璃镶嵌物,被公认为是最早的中国古代玻璃。战国时期,玻璃工艺迎来显著发展,蜻蜓眼玻璃珠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母体颜色丰富,有蓝色、绿色和橘黄色,半透明与不透明交织,装饰风格独特,让大家惊叹不已。战国玻璃器大多以镶嵌形式作为器物装饰,独立器物较少。
到了汉代,玻璃制作技术趋于成熟,形成了中原和广西两个主要的生产体系。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玻璃盘和玻璃耳杯,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使用铸造工艺制作的国产玻璃器皿,它们静静地诉说着汉代玻璃工艺的辉煌。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但上层社会的斗富和奢侈作风使得铅钡玻璃得以发展。至迟北魏时期,中国采用了玻璃吹制技术,为玻璃工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为玻璃制造业带来重大发展。玻璃成分采用高铅玻璃和钠钙玻璃两种不同配方,钠钙玻璃明显增多。隋唐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玻璃器,见证了这一时期玻璃工艺的进步,国产玻璃较魏晋南北朝有所增加。
北宋时期,玻璃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吹制玻璃技术发达。河北定县北宋培基中出土的33件舍利玻璃瓶和安徽天长出土的磨光玻璃,都是这一时期技术进步的有力证明。然而,元明时期玻璃不被重视,技术提升缓慢,明时海禁更是让进口的西方玻璃器数量明显下降。
清代自康熙时设立宫廷玻璃场,雇佣欧洲玻璃工匠作指导,促进了我国玻璃制造业的发展。清代能生产透明玻璃和多达15种以上颜色的单色不透明玻璃,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等成为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玻璃工艺在材料、技术和设计上不断创新。当代玻璃艺术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展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风格和形式。
参观结束后,实验团成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成员小李激动地说:“这次参观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玻璃工艺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创新和发展的历史,它不断吸收外来技术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技术体系。”
正如一位研究玻璃的专家所说:“假如没有玻璃,人类将是瞎子!”玻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各种各样新型玻璃相继问世,成为高科技技术各领域的重要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玻璃将会给人类带来更智慧与便捷的生活。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