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青年学子探访光明旧址,传承铁军精神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团队南京二组走进六合区光明女子中学旧址

发布时间:2025-07-31     阅读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2025年7月1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南京二组赴南京市六合区光明女子中学旧址,开展以“传承铁军精神、活化红色资源、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探访、深度研学与历史对话,在抗战烽火的见证地挖掘红色基因,引导青年学子在新时代赓续革命精神。
历史探寻:从教育火种到革命阵地
光明女子中学旧址始建于1921年,由美国传教士担任首任校长,曾为民国时期近200名女性提供求学机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教育灯塔。1937年日军侵占六合县城后,学校被迫停办,教育火种暂熄。1945年8月,新四军收复六合城,罗炳辉师长率二师指挥机关进驻旧址,使这里蜕变为抗战指挥中枢。华中局和淮南区党委随后在此开展城市工作试点,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完成了从教育殿堂到革命阵地的历史转变。
旧址的两栋两层小楼静静矗立,灰砖外墙、灰瓦屋面与红色门窗交融,欧式雅致中透着中式沉稳,却因岁月侵蚀而斑驳陆离——二楼木质阳台围栏腐败严重,大门台阶屋檐潮湿发霉,无声诉说着沧桑过往。
 
图为李婧娴正在参观。 夏青文供图
现场触摸:与历史对话激发青年共鸣
实践组员沿先辈足迹深入探访,逐一考察教室、宿舍和秘密集会点等场所。在曾经的教室内,专家指着墙上模糊字迹讲解:“当年,女学生们在此学习文化,同时秘密传阅进步书刊,组建抗日宣传队,以柔弱肩膀扛起救亡重任。”现场讲解让历史从书本文字变为可触可感的场景,团队成员深受触动。
档案室中,一份泛黄的捐款清单格外醒目,记录着女学生变卖零花钱、首饰支援前线的感人事迹。“她们年纪与我们相仿,却有如此炽热的爱国情怀,令人敬佩!”实践组员夏青文的感慨引发集体讨论。围绕“铁军精神在和平年代的意义”,实践组员们展开深度交流。李婧娴指出:“虽无需抛头颅洒热血,但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精神永不过时,我们可在学业和生活中践行,如参与志愿服务或传承红色文化。”这场讨论不仅深化了历史认知,更将抽象精神转化为情感共鸣。
 
图为李婧娴在感悟历史的沉沦。 夏青文供图 
感悟升华:活化资源厚植家国情怀
通过此次实践,实践组员深刻体会到红色资源的活化价值。光明女子中学旧址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见证,更是革命精神的永恒载体——从民国女子教育兴起,到抗战时期成为指挥中枢,再到当下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它始终传递着进步与奋斗的力量。
实践组员通过实地参观、细节探究和互动讨论,实现了革命历史从浅层认知到深度内化的跨越。铁军精神不再遥远,而是成为身边可触的丰碑。
“以前觉得它只是口号,现在才明白是先辈用行动铸就的信仰之碑。”实践组员夏青文在个人小结上分享道。
 
图为实践组员们的合照。 夏青文供图
光明女子中学旧址的故事,将在代代青年传承中绽放永恒光芒,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寻访,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彰显了新时代青年担当!
                                                                                                                                                                                                                                            通讯员:马煜森 供图:夏青文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寻妈祖信仰足迹,悟和合共生智慧
  • 木兰溪畔寻“和合”,青年聚力谱“新曲”
  • 重走红军路 赓续井冈魂——山东理工大学“青衿筑梦·红韵燎原”实践团开展“红军的一天”主
  • “穗”智赋能,甜村上新——广工学子交出暑期“三下乡”答卷
  • 市集经济绘就共富新画卷——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市集引擎·共富浙行实践团
  • “双院联动践初心,械材赋能拓职路”实践团赴中国轴承陈列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二)
  • 烽火回响,号角不息|Mr.China团队深入南京,追寻民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