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社会实践|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艺筑童心”团队及“丽筑空间”创新创业教授工作室开展开展“竹编绘艺彩,共筑乡村美育梦”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度响应国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政策号召,
设计学院杨丽文老师带队指导的“艺筑童心”团队及“丽筑空间”创新创业教授工作室于2025年暑假奔赴桂林市临桂区特殊教育学校,精心开展了一场以竹编非遗传承为核心的美育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巧妙将非遗技艺与特殊教育领域的美育需求相融合,为特殊儿童悉心搭建起一座通往感知美、创造美的桥梁,让他们在非遗文化的浸润中,开启一段独特的美育之旅。
“竹语扇心·指尖传承”实践成员与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合影
(一)编启稚智,巧筑童梦
实践队员抵达桂林市特殊教育学校后,迅速与校方老师完成对接,随即投入到活动前期的布置工作中,从场地整理到物料摆放,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妥帖。课程伊始,实践队员们以亲切的自我介绍拉开序幕,一个个鲜活的名字伴随着真诚的笑容,很快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原本略显拘谨的课堂氛围瞬间变得轻松活跃起来。
实践团队成员自我介绍进行活动暖场
(二)美润童心,非遗承新
随着课程渐入佳境,实践队员们借助精心制作的 PPT,系统讲解了竹编文化的起源脉络、发展历程以及蕴含的匠心智慧。在队员们循循善诱的启发下,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积极回答问题,眼神中闪烁着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在一来一往的互动中,大家对非遗竹编的认知愈发深刻,也为后续的实践环节埋下了浓厚的兴趣伏笔。
“竹语扇心·指尖传承”实践成员讲解竹编知识
(三)艺润童心,亲触非遗
活动现场,实践队员们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竹编材料和教具。这些竹子经过特殊处理,质地柔软且不易伤人,适合特殊儿童操作。队员们以 “认识竹子 — 学习基础编织 — 创作简易作品” 为教学主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竹编的历史渊源。随后,手把手指导孩子们进行编织。

孩子们在实践队员指导下完成竹编扇制作 特校教师老师感慨道:“这些特殊孩子对美的感知往往更细腻,竹编这种需要专注与耐心的技艺,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手部协调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情趣,这正是国家倡导的美育融合教育的生动体现。”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的竹编作品被整理成小型展览,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童真与创造力。
学生非遗竹编扇成果展示
此次竹编非遗进特校活动,不仅是广西师范大学落实国家美育政策的具体实践,更探索出了非遗传承与特殊教育融合的新路径。下一步,实践队将继续深化与特校的合作,开发更多适合特殊儿童的非遗美育课程,让美育之花在特殊教育土壤中绚丽绽放。
“竹语扇心·指尖传承”部分实践成员与特殊教育学校师生合影
团队成员:李嘉敏(组长) 周晓璇 王静雯 郑逸舟 张超杰 李绰萍 李思宇 陈世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