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铁军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通讯员孙隽姝)2025年7月12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队踏上征程,为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使红色血脉延续不断,这群满怀着热忱与理想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江苏省溧阳市北山新四军抗日烽火陈列馆,开启了一场主题为“探寻抗日历史,感悟铁军精神”的实践之旅。实践组员们采用实地参观,沉浸式地感受历史遗迹;认真聆听讲解,让历史故事在耳畔清晰回响;积极参与互动体验,亲身感悟先辈的英勇无畏。在陈列馆中,他们于历史的袅袅余音里,真切触摸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又在精神的深度洗礼下,愈发坚定了自身的理想信念。
  溧阳北山地区是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关键一环,也是新四军在苏南抗战的核心地带。步入新四军抗日烽火陈列馆,泛黄的老照片、带着岁月锈迹的文物,还有那些字里行间满是深情的文字,一下子就把实践组员们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国土遭侵的艰难年代。
  
  图片内容赵泽熙供图
  以“烽火北山,浴血奋战”为主题的陈列馆,划分出“抗日救亡,点燃烽火”“军民同心,艰苦抗争”“战略转移,精神永驻”三个部分。这里完整呈现了1938到1945年间,新四军在溧阳北山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动员百姓联手抗敌的历史轨迹。在“抗日救亡”区域,实践组员们在一份泛黄的《新四军东进宣言》前停下了脚步。尽管字迹已变得模糊,但每一个字都重如泰山,鲜明地彰显着新四军“为民族解放而战”的执着信念。据讲解员所说,1938年春天,陈毅、粟裕等带领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正是这份宣言唤醒了江南人民的抗日热情。北山地区的百姓纷纷行动起来,组建自卫队伍、传递军事情报、运送战备物资,最终形成了“村村有堡垒,户户有战士”的抗战局面。
  “军民同心”展区里,一组实景复原场景格外让人感动:昏暗油灯下,几位农家妇女正连夜赶制军鞋,旁边草垛中藏着给伤员备的草药;墙上贴着一张“借粮条”,字迹工工整整,落款处“新四军某部”的印章还看得清清楚楚。“这是1941年冬天,新四军某部在北山遭遇日军‘扫荡’,粮食都没了,向当地村民借粮时留下的。”讲解员介绍道。那时候,村民们宁愿自己挨饿,也把仅有的口粮送给子弟兵;而部队就算借一根柴火,也会留下借条,战后马上归还。正是这样深厚的军民情谊,成了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一次次打败强敌的根本原因。
  “历史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记录,而是鲜活生动的精神路标。”为了让实践队员们更深入地感悟新四军精神,陈列馆专门打造了“沉浸式体验区”,借助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红色故事分享等多种形式,让沉睡的历史“苏醒”过来。
  “战地电报室”体验区里,实践组员们试着用摩尔斯电码传送情报。听着“嘀嘀嗒嗒”的电波声,大家真切感受到抗战时期通讯的不易——当年北山地区的交通员,就是靠这种原始办法在日军封锁线间穿梭,稍有差池就会暴露身份,甚至牺牲生命。“单是传‘日军今夜偷袭’这6个字,我就错了3回。想想当年的交通员要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完成任务,得有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一名队员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红色故事会”上,85岁的本地老党员王爷爷来到现场,给实践组员们讲起了他父亲的往事。“我父亲当时是村里的农会主席,1942年为了保护新四军伤员,被日军抓走后受尽酷刑,却始终咬紧牙关没说一个字。敌人把他吊在树上,拿刺刀对着他,他只道‘要杀要砍随便,想知道子弟兵在哪,门儿都没有!’”王爷爷的声音带着哽咽,“后来乡亲们凑钱把他赎了回来,可他的腿被打断了,再也站不起来。但他总念叨着,能护住子弟兵,啥都值了!”老人简单朴实的话语,让实践组员们真切明白了,“铁军精神”不只是军人在战场上的浴血拼搏,更是千万百姓用生命去守护的坚定信仰。
  实践队还和陈列馆一起组织了“重走抗线路”活动。大家沿着当年新四军转移的路径,徒步穿过瓦屋山的茂密树林,亲身体验了“攀悬崖、钻山洞”的艰难。“平时在学校爬个楼梯都觉得费劲,今天才走了不到两公里山路就喘得不行,真难想象当年的新四军战士们穿着草鞋、背着武器,在这样的地形里日夜赶路,还得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实践组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脚下的每一步都在告诫自己:如今的和平生活,是无数人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图片内容赵泽熙供图
  “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更是最深刻的清醒剂。”随着实践活动渐入尾声,实践组员们在陈列馆前的“铁军精神”雕塑旁,召开了一场特别的“青春座谈会”。大家联系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畅所欲言地分享着各自的感悟与思考。“以前在课本里学抗战历史,总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但今天站在这儿,看着那些带着弹痕的钢枪、沾着血迹的军装,才真正懂得‘英雄’两个字有多重。”一位实践组员说道,“新四军在那么艰难的环境里从没退缩过,靠的是对民族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得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用知识武装自己,为国家发展出份力。”
  另一位实践组员也谈道:“溧阳北山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让我们明白,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觉醒之战、团结之战。新四军传承下来的‘铁军精神’——听党指挥、忠于人民、坚贞不屈、百折不挠,不只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鼓舞当代青年奋勇向前的力量。希望同学们能把这次实践中的感悟落实到行动上,在学习中锻炼本领,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夕阳渐渐西沉,金色的余晖洒在陈列馆的红旗上,映照得旗帜格外鲜亮。临别之际,实践组员们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心声:“以吾辈青春,护盛世中华”“铭记历史,不负先烈”“传承铁军精神,争做时代先锋”……一行行文字里,饱含着青年一代对历史的敬重,以及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让实践组员们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淬炼。就像一位组员说的:“我们走出校园、走进历史,不只是为了‘看见’过去,更是为了‘照亮’未来。新四军的烽火虽已燃尽,但他们用生命铸就的精神火炬,会永远指引我们向前。(撰稿:孙隽姝图片:赵泽熙)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