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渔你乡随实践团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发布时间:2025-08-13     阅读
    来源: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渔你乡随”实践团
  
  这个夏天,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渔你乡随”实践团整装待发,奔赴肇庆市怀集县新平村,开展2025年暑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
  团队由14名预防医学专业师生组成,指导老师王景鑫、林凌、陈文全程带队。依托团队在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估领域的深厚积累——包括20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18项专利及农业农村部论文优秀奖等成果,此次行动将聚焦稻鱼共作生态系统的优化,从土壤分析、鱼种改良到产销对接,全方位助力乡村集体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
  活动事记:
  农业的价值以前常被窄化为产出粮食,而如今,团队更致力于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其核心在于构建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模式,往往通过生态平衡的维系来提升农产品品质与效益,这一理念在维度上超越了单纯的产量追求,体现了更长远的发展眼光。依托稻渔共生智慧,团队成员结合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安全,为绿色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农业之要义,已从求产量转向求质量,追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天人合一”古训仍闪耀,生态和谐关乎农业根基。预防医学助力,促产业升级护百姓安康。
  一、鱼苗筛选
  为了找到最适配当地稻渔生态的鱼种,团队成员展开了细致的鱼苗筛选工作。最终确定的品种,不仅能与水稻形成良性共生——鱼类排泄物可为稻田增肥,水稻间隙又能为鱼苗提供天然庇护,更能契合村民的养殖习惯,降低后续培育难度。每一份筛选清单上的标注,都藏着对生态平衡的考量和对增产实效的追求。
  二、实地考察
  骄阳下的稻田埂上,团队成员的身影穿梭在稻渔种养区。他们俯身观察水稻长势,拨开禾苗查看水里的情况,指尖拈起土壤细嗅泥土气息。脚下的泥土沾了裤脚,额头的汗珠浸湿衣衫,但每个人眼中都透着专注——从实验室里的理论模型,到田埂间的真实生态,这场实地考察让稻渔共作的优化方向愈发清晰,也让专业知识在与土地的对话中,生长出解决问题的力量。
  三、稻渔综合共作试验
  稻渔综合共作能通过水稻与鱼类的共生种植,调整种养结构,实现生态平衡与资源高效利用。团队成员带着精心筛选的新鱼苗来到田间,将它们小心放入准备好的实验稻田中。这些鱼苗与水稻形成新的共生关系,利用水稻田的水资源构建起更丰富的良性循环——鱼类粪便为水稻提供天然养分,水稻根系则为鱼类营造栖息环境,既能进一步降低化肥投入,又能通过品种优化提升整体产量与品质,实现增产赋值。同时,这种融入新品种的共作模式,更能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助力提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生态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四、技术推广宣讲会
  团队举办养殖技术宣讲会,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王景鑫老师和团队成员吕羽晗担任主讲人。王老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讲解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领与注意事项,从预防疾病、保障食品安全的角度,阐述科学养殖的重要性。团队成员与村民积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有效提升了村民的养殖技术水平和健康养殖意识。
  活动总结:
  “渔你乡随”实践团在怀集县新平村的暑期实践圆满落幕。此次行动既优化了当地种养结构,助力绿色产业发展,也是高校以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为乡村集体经济注入新动能。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踪稻渔种养效果,让生态农业的效益在乡村土地上持续绽放,为“百千万工程”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实践心得:
  (1)队员罗彬彬:
  作为“渔你乡随”实践团的成员,参与肇庆怀集新平村稻鱼混作实践,我深切感受到了生态农业的魅力。
  稻田里,鱼儿穿梭其间,捕食害虫、松动泥土,与水稻共生共荣,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提升了稻米品质。我们协助农户管理稻田,学习混作技术,与村民交流经验,不仅增长了知识,更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这次实践让我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创新农业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未来,我将把所学运用到实际中,为推动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队员翁煦童:
  在肇庆怀集新平村的稻鱼共生实践中,我亲身体验了生态农业的独特魅力。金黄的稻田下,鱼儿欢快地游动,它们不仅是稻田的“小助手”,帮助除虫、松土,更与水稻形成天然的共生系统,让农业生产更加绿色、可持续。
  烈日下的汗水、泥土中的脚印,让我深刻体会到农业生产的艰辛。与村民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这种生态模式的认可与自豪——既保护了环境,又提升了稻米与鱼类的品质和经济价值。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乡村振兴需要尊重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未来,我希望将这种生态理念传递给更多人,让农业不仅“高产”,更要“高质”,为绿色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