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海洋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养殖发展指明方向,在大食物观理念指引下,生态养殖正重塑蓝色食品产业格局。2025年7月29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海牧渔”社会实践队奔赴烟台芝罘湾养殖区,聚焦生态养殖对蓝色食品的影响,开展实地调研,挖掘生态养殖模式下蓝色食品全链条变革,探寻海洋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路径,为构建多元可持续食物供给体系注入实践力量。
生态养殖筑屏障 蓝色食物守鲜度实践队走进烟台芝罘湾生态养殖示范基地。踏入养殖区,智能化水质监测系统实时运转,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水体清澈透亮,游弋的鱼虾活力满满。养殖户介绍,当地生态养殖摒弃粗放投饵、污水直排,通过构建“藻-贝-鱼”共生系统,利用藻类净化水质,贝类滤食残饵,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这样的模式下,蓝色食物生长环境更稳定,从源头减少了污染胁迫,为“鲜”度打底。在水产品加工体验区,队员们见证了生态养殖产品的“鲜”度转化。刚捕捞的生态养殖石斑鱼,经标准化冷链处理,送至加工车间。对比传统养殖样本,生态养殖的蓝色食物在加工中,因自身品质优势,能更好保留海洋原生风味,无论是生食刺身的细腻,还是烹饪后浓郁的“鲜”香,都更胜一筹。
此外,养殖人员指出,生态养殖构建的生态屏障,不止守护蓝色食物的“物理鲜度”,更重塑产业信任度。消费者品尝到稳定高品质的蓝色食物,会进一步认可生态养殖价值,反向推动产业升级。从养殖池到餐桌,生态养殖串起一条“鲜”度守护链,让蓝色食物在保障粮食安全、丰富食物供给的同时,以优质“鲜”味,滋养大众餐桌,助力“蓝色粮仓”既保量更保质的可持续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在生态养殖示范区体验。刘懿萱 供图
养殖模式转生态 蓝色食物拓赛道为推动渔业养殖向生态转型、拓展蓝色食物产业新赛道,实践团队深入池塘养殖区开展调研,该区域此前长期依赖高密度、高污染养殖模式维持生产,如今正全面推进生态化转型。调研中,团队成员跟随养殖户深入塘口,实地考察尾水湿地净化系统,亲身见证“养殖-净化-多元利用”生态闭环的构建过程:养殖尾水经湿地生态净化后实现循环回用,贝藻混养模式既提升了鱼虾等水产品的品质,又有效修复海洋生态,使海洋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曾经濒临消失的海洋生物在这片海域重现。养殖户李师傅向团队分享,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导致海洋生态恶化,参与转型后在技术指导与政策扶持下,养殖成本降低,水产品因绿色品质打开销路,他深刻意识到唯有守护好海洋生态,蓝色食物产业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在传统养殖区的实践调研让团队成员认识到,坚守海洋生态保护底线、筑牢产业根基,方能拓宽蓝色食物产业发展路径,驱动渔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升级,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传统养殖户对话。赵凤仪 供图
生态养殖链环扣 蓝色食物价值升海洋,作为孕育蓝色食物的天然沃土,不仅为人类供给优质蛋白,更是海洋生态循环的关键一环。然而,传统养殖的过度投饵、高密度养殖等问题,正让海洋养殖生态面临水质恶化、病害频发的挑战,威胁蓝色食物可持续供给。实践队员进入采用现代化养殖设施的工厂化养殖区,探寻生态养殖新路径,见证虾贝混养的生态协同:贝类滤食净化海水,虾类残饵转化为贝类养料;学习智慧养殖系统精准调控,依据水质数据动+态调整投苗、投饵量。
队员们与养殖户交流时,正在养殖区采购的海鲜店老板分享:“顾客就认生态养殖的海鲜,说吃着口感鲜、没异味,我这生态养殖虾蟹的销量比普通养殖的高两成。”实践队深刻认识到,生态养殖链是蓝色食物价值提升的核心支撑,从苗种培育的“生态化”,到养殖过程的“智慧化”,再到市场端的“品牌化”,环环相扣。推动生态养殖,需凝聚科研、养殖、消费各方力量,让蓝色食物既饱含海洋馈赠,又以生态之姿,为餐桌添彩、为产业赋能,守护海洋养殖可持续未来。

图为实践队员与海鲜店老板交流。王佳颖 供图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领悟生态养殖对海洋产业复兴的深远价值,也明晰构建科学养殖链、平衡生态与发展的艰巨性。海洋产业的复兴之路,离不开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全链协同的深化。实践队将以调研所得为基,积极传播生态养殖理念,联动科研、产业力量,为海洋产业复兴探索可行路径,让生态养殖的“蓝海实践”,真正成为撬动海洋经济与生态双赢的支点,助力绘就海洋产业复兴的崭新篇章。(通讯员 刘懿萱)

图为实践队合影。赵昌远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