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外的田垄在阳光下舒展,稻株铺展成一片绿的海洋。风吹过,稻浪翻滚,带着阵阵米香——这是云南开远卧龙谷的夏日图景,也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一、稻香课堂,知行共生
跟着亲子团的脚步,我们一同走进了这场特殊的“田间课堂”。讲解员划过一张张老照片,从最初几亩试验田的拓荒,到“云恢290”稻种在红土地扎根,再到如今产业链的枝繁叶茂,卧龙谷的成长轨迹在光影里徐徐铺展。
最动人的是“一粒米的旅程”:春耕时技术员弯腰点播的身影,盛夏稻田里青蛙跃入水面的涟漪,秋收时谷穗压弯枝头的饱满,加工车间里机器吞吐谷粒的忙碌,最后定格在餐桌上冒着热气的白米饭。
在这里,知识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从播种到收获的生命循环,是企业与土地相守的岁月故事。
二、车间藏珍,米史留痕
穿过绿意盎然的园区,生产车间的机械声渐次清晰。高大的设备有序运转,谷粒在传送带上跳跃,经过脱壳、筛选、抛光,褪去粗粝的外壳,露出莹白的内里。空气里浮动着新米特有的清甜。
车间旁的米业博物馆更像一座时光容器,老式风谷机静静立在角落,木斗里盛满不同品种的稻穗,玻璃柜中陈列着从民国到现代的米票,泛黄的收购账本上记录着几十年前的谷价。墙上的时间轴标注着关键节点:哪一年引进新设备,哪一年实现全网销售,哪一年开始帮扶农户……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一粒米的背后,是技术的迭代,是时代的变迁,更是一方水土与几代人的相守。
三、手作食趣,米香绕齿
正午的阳光透过竹棚,我们围在操作台前,开启了美食制作的奇妙旅程。
米浆在蒸布上慢慢鼓起,变成半透明的薄衣,像被阳光吻过的云朵。实践团成员手忙脚乱地卷着小卷粉,萝卜丝从边缘漏出来,引来一阵轻笑;有人专注地盯着石磨,看着米浆顺着磨盘缓缓流淌,仿佛在酝酿一汪月光。
舂饵块的石臼旁最是热闹,木槌起落间,云恢米渐渐变得软糯缠绵,孩子们抢着把饵块捏成星星、小兔,指尖沾着米香,笑闹声惊起了檐下的麻雀。
当自己做的小卷粉摆上餐桌,当饵块的甜糯在齿间化开,我们才真正懂得,食物的美味里,藏着手作的温度,藏着土地的馈赠,藏着最简单的快乐。
站在稻田中,远山静默,云影流动。风吹稻响,那是乡村振兴的序曲,也是卧龙米业与这片土地的温柔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