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科学家精神、感悟数学文化魅力,6月15日,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华罗庚纪念馆红色精神调研实践团5人前往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纪念馆,开展“追寻数学足迹,弘扬华罗庚精神”主题实践活动。
一、沉浸式参观:感悟大师的数学人生活动分为“生平追溯”“学术成就”“精神传承”三个阶段。首先,团队成员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生平厅”,通过200余件手稿、证件等珍贵文物,系统了解华罗庚从杂货铺学徒到数学大师的传奇经历。当看到1931年清华大学破格录用华罗庚的档案时,队员马志祥感慨:“条件艰苦却笔耕不辍,这种逆境求索的精神令人震撼。”
随后,在“学术成就厅”,团队成员重点观摩了《堆垒素数论》原始手稿和“华氏定理”推导过程。刘俊祥现场演示了“优选法”模型,结合纪念馆互动装置,直观体会数学理论的应用价值。最后,团队在“精神教育厅”观看纪录片《数学人生》,华罗庚“祖国中兴宏伟,死生甘愿同依”的誓言让队员们久久驻足。
二、互动式研讨:碰撞思想火花参观结束后,团队在纪念馆研学区开展专题讨论。王磊结合华罗庚“弄斧到班门”的治学理念,提出“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学术自信”的议题,引发热烈讨论。队员庄国全分享道:“华老用粉笔在黑板上推导公式的背影,让我明白真正的学者既要深耕专业,更要心怀家国。”团队还整理了华罗庚提出的“读书要厚薄法”等学习方法,计划转化为学院“数苗成长计划”辅导材料。
三、实践成效:多维度的精神传承本次活动实现了“三个提升”:一是提升专业认同,通过实物观摩深化了对数学史的理解;二是提升思政素养,华罗庚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奉献的事迹,强化了队员们的使命担当;三是提升传播效能,团队制作的《华罗庚语录》短视频在学院官方账号获逾500次转发。正如纪念馆馆长在留言簿所写:“青年学子主动探寻科学精神,正是对先贤最好的纪念。”
本次实践创新了“场馆研学+思想淬炼”的教育模式,后续团队将整理形成《华罗庚精神对新时代数学人才的启示》调研报告,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

文字作者:王磊
图片作者:王磊、刘俊祥
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华罗庚纪念馆红色精神调研实践团
2025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