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绣球文化在旧州村的传承路径,助力边境地区乡村振兴,2025年8月上旬,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珠链兴边团”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靖西市旧州村,围绕绣球非遗传承、民俗旅游发展等开展实地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在旧州村石碑前合影
旧州村作为“中国绣球之乡”和“壮族活的博物馆”,其绣球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团队成员沿着绣球文化脉络,先后走访百年绣坊、壮族生态博物馆绣球展区等核心场所,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记录绣制工艺流程、收集游客对绣球产品的反馈问卷等方式,系统梳理绣球文化从技艺传承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发展现状。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还深入靖西市旧州街街民委员会,与当地的村干部进行面对面访谈,访谈重点聚焦绣球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通过访谈,团队成员得知旧州村依托绣球文化打造民俗游路线,已带动多户村民从事绣球制作、民宿经营等相关产业,绣球产业成为助力村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图为团队成员对旧州村干部进行访谈
然而,旧州村绣球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年轻一代对传统刺绣技法学习意愿不强,部分复杂针法面临失传风险;二是绣球文化与古村风貌、生态花海等资源的融合度不足,未能形成“文化+生态”的叠加吸引力。
此次调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为研究民俗文化赋能边境乡村振兴积累了资料,也让团队成员对民俗游路线在连接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中的纽带作用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未来,“珠链兴边团”将继续深耕边境乡村振兴领域,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使民俗文化在边境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强劲的驱动作用。
(通讯员 陶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