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包罗万“香”探艺小队 返家乡传非遗文脉 力缀香包新风彩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来源:吴东兴
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助力家乡文化产业发展,深入挖掘马庄香包的文化内涵与价值。8月5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包罗万“香”探艺小队,走进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香包科教文化所,沉浸体验香包制作技艺,切实开展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调研。

图为马庄香包科教文化所主题展览入口图。吴东兴 供图
 
亲手缝一枚香包:从“看客”到“匠人”的蜕变
本次实践中,各位队员们亲身体验制作了一枚香包。从穿针引线的生涩到渐入佳境,队员们的手从颤抖到平稳:有人选了寓意平安的莲花纹样,有人尝试了经典的“真棒”造型。当白芷、佩兰、丁香等十余种草药粉被小心填入布囊,再用彩线收边封口,一枚香包便完成了。队员陈紫阳举着自己的香包作品说:“原来一个小小的香包,要经过选布、缝制、装药等十二道工序,每一步都是功夫。虽然我的针脚远不如匠人的细密,但仍充满成就感。″

图为队员亲身与香包师傅学习制作香包。吴东兴 供图
 
展柜里的香包让队员们惊叹于其精美,而亲手制作的过程,则让队员们触摸到了技艺背后的坚守——那些看似简单的针法,是匠人们几十年的肌肉记忆;那些混合着草木清香的配方,藏着汉代祛疫辟邪的民俗智慧。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这些传统技艺不仅是马庄的文化瑰宝,更是连接家乡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图为马庄香包科教文化所内的香包展品。吴东兴 供图

图为马庄香包科教文化所内的香包展品。吴东兴 供图

图为十九大后习总书记下乡考察马庄村与非遗传承人交流现场图。吴东兴 供图
 
足球上的针线:非遗技艺的“跨界”创新
 
在香包工坊里的另一处内几位师傅正围坐在一起,手中缝制的不是绸缎香囊,而是黑白相间的足球。这是马庄工坊开发的“苏超”足球香包项目。从香包的“小而美”到足球的“大而实”,不变的是对“针脚牢固、形态周正”的追求。王秀英老人表示:“手艺不能只躺在过去里,得跟着时代走。”如今,香包不仅有了车载挂件、文创礼盒等新形态,针线活又走进了足球制作,传统技艺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活”起来。队员们表示,返回家乡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这种创新精神,他们希望能将其运用到实际中,为家乡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马庄香包科教文化所内师傅们制作″苏超″足球香包图。吴东兴 供图
 
当杏林徽章邂逅马庄香包:一场非遗与校园的双向奔赴
 
实践活动期间,小队与马庄香包工作室达成合作意向,多角度宣传香包文化。小队将学院及学部徽章与香包结合,开发联名文创产品。徽章是校园文化的具象代表,是师生身份认同的象征;非遗香包则是传统非遗手工艺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活态传承。二者结合让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交融,既赋予香包新的时代内涵,也让学院徽章有了更生动的呈现形式。

图为马庄香包与杏林学院经管学部联名的文创产品。吴东兴 供图
 
实践结束时,队员们带着亲手缝制的香包以及对“传承”的新理解踏上归途。无论是香包上的一针一线,还是足球上的巧妙缝合,都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非遗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静态的展品,而是能被触摸、被创造、被赋予新生命的活态文化。而这份文化,由年轻人亲手参与并传承,则会让中华之“香”飘得更远。(通讯员 吴东兴)

图为团队在马庄香包科教文化所内的合影。吴东兴 供图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