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每一座雪山都藏着故事,每一条河流都唱着歌谣。2025年7月-8月,湖州师范学院“从‘浙’启航,语润新藏”实践团走进西藏,以普通话为钥匙,打开民族交流的大门,在雪域高原播撒乡村振兴的种子。
课堂里的“双语密码”:让知识跨越语言壁垒
7月11日,拉萨市藏医药大学的教室里传来阵阵欢笑声。实践团开设的“普通话微型课堂”上,藏医药专业的学生们正用藏语标注普通话发音,在情景对话中练习“药材炮制”“临床诊断”等专业术语。通过问卷调查、情景对话、趣味问答等形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助力藏医药大学的学生们提升自身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藏医药是西藏的瑰宝,却曾因语言障碍难以广泛传播。实践团结合专业特色设计教学内容,将藏药名称、诊疗流程等融入趣味问答,让学生们在双语转换中既提升了普通话能力,又夯实了专业基础。“学好普通话,才能把藏医药文化传到山外去。”这是课堂上听到最多的心声。

社区里的“连心桥”:让交流走进生活肌理
次日,纳金社区的转经道旁,一场特别的“语言派对”正在进行。实践团成员用藏语翻译着普通话标语,居民们围坐一圈,跟着领读“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词语。不仅是“想你的风”吹到了拉萨,推普的清风也吹进社区,杂货店的老板娘笑眯眯地说:“近年来来我们拉萨旅游的人很多,学好普通话真的很重要!”

社区是西藏基层治理的末梢,也是推普工作的关键阵地。团队通过故事讲述串联起西藏的发展变迁,在问卷填写中收集居民的语言需求。当孩子们用普通话进行朗诵,当老人尝试用新学的词汇打招呼,语言不再是隔阂,而成了拉近心与心距离的纽带。这种“接地气”的推普方式,让普通话真正走进了西藏群众的日常生活。

博物馆里的“文脉对话”:让文化在交流中绽放
8月17日,西藏博物馆内,“语通文脉,丝连哈达”活动正在进行。实践团成员用标准普通话讲解着吐蕃时期的文物,藏汉双语对照的解说牌前,游客们听得入神。

此次活动与浙江湖州的丝绸展馆联动,通过普通话串联起两地文化:湖州的蚕丝技艺如何通过茶马古道传入西藏,西藏的氆氇如何融入江南织造……当雪域文化遇上江南文脉,语言成为最好的媒介。这种文化对话不仅丰富了西藏的旅游内涵,更让当地群众在讲述家乡故事中增强了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精神动力。
在西藏,推广普通话从来不是简单的语言教学,而是在搭建沟通的桥梁、激活发展的潜能。当藏医药大学的学生能用普通话传播民族智慧,当纳金社区的居民能用普通话对接外部世界,当西藏的文化故事能通过普通话走向更远的地方,这片高原上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被语言的力量照亮。(通讯员:邓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