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团队淮安组红色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通讯员:顾文豪)2025年,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团队淮安组于7月8日至9日奔赴革命老区淮安,本次活动以“江淮星火淬青禾,铁韵长歌照新程”为主题,通过“场馆研学+社区宣讲+老兵访谈”三维的实践模式,在周恩来精神发源地、华中抗战指挥中枢的红色热土上,探寻革命精神存续至今的精神密码。
  
  场馆研学:历史温存里的精神解码
  活动伊始,在解说员的引导下,实践团队缓步移至展厅。从“笃志求学”到“建设伟业”,周总理的故事在众多文物的烘托中娓娓道来。在“晚年岁月”展厅,组员们被一组特殊文物吸引——总理晚年使用的搪瓷碗和旧木筷。讲解员动情讲述:“总理要求餐具‘修修补补再用’,病重时仍用这套餐具进食。”泛黄病历本上“体重仅61斤”的记录格外扎眼,与展厅顶部“鞠躬尽瘁”的鎏金字形成震撼对比,仿佛在无言诉说着为国家付出的一生。
  
  图为实践组员在参观罗泽延供图
  从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鞠躬尽瘁,家境优渥的总理本可以锦衣玉食的安然度过一辈子,但在旧时代波谲云诡的风浪中,在旧历史尔虞我诈的权斗里,总理却毅然选择站在了人民的一边。通过文物了解总理生平的点滴,总理的伟大人格和卓越贡献感染了在场的所有青年学子,大家深深被总理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折服。
  
  
  图为实践组员在参观罗泽延供图
  旧址探寻:岁月遗留中的思想传承
  下午实践团队走进淮安区东门大街,黛瓦青砖,历经风雨的指挥部院落肃然矗立眼前。踏入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组员们立刻被其庄严的氛围所感染。旧址内文物、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生动展现了先辈们在艰苦岁月中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英勇事迹。实践组员轻拭保存在展柜中的《拂晓报》合订本,这份由彭雪枫将军创办的报纸,生动记录了新四军在豫皖苏边区的战斗生活,是青年们了解革命征途的桥梁。
  
  展柜中1941年《拂晓报》原件标题虽已墨迹斑驳,但仍藏不住其中的喜悦:“淮海区减租减息试点告捷,万户农民踊跃参军”。组员们细读报道中的数据:“试点区佃农年增收粮200斤,青壮参军率提升47%”,字体在光影下熠熠生辉,这一切都在印证“兵民鱼水相依,人民大团结是胜利之本”的真理。

  图为实践组员研学时的合照罗泽延供图
  院落外,阳光洒落门楣,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研学了谭震林指挥部旧址外围。那小屋见证无数个浴血奋战的日夜,熬白了多少指战员的青丝,才能看到这方盛世。受到此番景象的鼓舞,组员们在门口立起研学的旗帜,用行动表达了青年学子们坚定的拳拳报国之志。
  
  淮水汤汤,初心如磐
  淮安两日,四处遗址,青年学子在静默中追寻先辈脚步,聆听文物呼吸。当历史的轮廓缓缓在帷幕和解说中展现,红色思想与组员间已悄然形成羁绊。淮水汤汤,激流而上,在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盛宴里,每一个站在潮头、胸怀理想、笃志力行的青年学子都任重而道远,既要肩负赓续红色血脉的使命,也要扛起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在变化莫测的世界格局里活出独属于青年的异彩。
  (撰稿人:顾文豪)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