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踏古韵 新声传乡情
--我院青梅探“竹马”实践队前往漳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近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青梅探“竹马”实践队怀揣着对戏剧文化的热爱,以家乡特色的非遗文化—芗剧为切入点,深入漳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通过阅读芗剧专业文献、参观非遗博物馆、进行独家访谈等方式,迸发出芗剧与现代的碰撞出的独特魅力,从而探索在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的新路径。
对话传人 探戏曲传承发展之“路”
2025年7月28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青梅探“竹马”实践队走进漳浦县竹马戏(芗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实践队员观看并拍摄《蓝鼎元巧断兄弟讼》剧目的排练,与福建省非遗传承人林艳环老师进行深入交谈,了解漳浦和竹马戏的故事。在剧目的排练现场,演员们以沉稳的唱腔演绎断案过程并以生动的肢体语言表现争执,时而拉扯,时而赌气背对。二胡悠扬的旋律勾勒出戏剧张力,扬琴清脆的音色为对白增添韵律感。老艺人站在一旁,不时示范传统的身段动作,年轻演员们专注地模仿学习,在程式化的表演中寻找生活化的表达。实践队队员在欣赏和参与竹马戏的过程中,审美情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感受艺术的魅力,深化了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实践队队员在和林艳环老师的交谈中了解到,本地剧团受政府大力支持和时代感召下,正积极开展竹马戏传承工作,面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举办公益活动,并计划走进高校培养年轻传承人。目前亟需政府资金支持专业人才培养,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同时深化对台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在剧目创新方面,剧团突破传统古装题材,正在排演清代历史剧《一代相国蔡新》,并筹备明代题材《林士章》,力求打造精品剧目。由经典剧目《唐二别妻》衍生出《唐二带妻逛漳浦》等现代改编版,通过融入当代生活元素和方言表达,更贴近现代观众。实践队队员在采访过程中感受到传统艺术正在焕发新生机却急需更年轻化创新性的表达,坚定了实践队队员“用创意激活传统,承古韵而谱新章”的实践导向,为传承文化基因注入时代新声。

寻访竹马 探非遗传统艺术之“韵”
8月3日,青梅探“竹马”实践队来到漳州市博物馆,驻足于一件件精美的竹马戏服饰。这些藏品背后,是跨越千年的闽南文化传承史。实践队通过现场采录与实地参观,学习到竹马戏的魅力体现在表演形式上,表演动作多集中在上身和面部,下身脚步较简单。在音乐表现上,竹马戏的伴奏乐器以琵琶,洞箫,横笛为主。实践队认为,竹马戏这种"小戏模式"具有双重魅力:精简阵容适合非遗进校园推广,生活化题材易引发年轻观众共鸣。
步入漳州文化非物质遗产展览馆,实践队员们仿佛进入一座活态文化宝库。队员们通过展台上的视频资料欣赏着戏曲声声,脚步阵阵。“锣鼓一响,脚板就痒。”这句流传于漳浦民间的戏谣,成为实践队员们此行最深的感受。在此次参观过程中,队员们通过实物、影像、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深切体会到闽南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活化竹马 织数字传承之“网”
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后,实践队员们认真阅读有关漳浦县竹马戏的宣传册和具体剧目介绍,深入了解竹马戏的历史源流和艺术特色。通过分析《跑四美》等经典剧目的剧本、《蓝鼎元巧断兄弟讼》唱词的曲谱,队员们对竹马戏的表演程式、唱腔特点有了系统认识。结合前期实地调研的所见所闻与文献阅读,队员们从理论层面深化了对这一非遗项目的理解,为后续的传承实践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尝试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制作打造专属人物IP“小青梅”,并结合通过与其合影、制作科普推文,探寻用数字赋能非遗传承的新方式。


青梅探“竹马”实践队以“理论研读+实地调研”深耕漳浦竹马戏非遗探索:通过研习《漳浦竹马戏艺术研究》等文献厘清历史脉络与艺术特质,借观摩排练、学练基本功、体验乐器演奏等沉浸式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对戏曲魅力的切身感知,深化对非遗文化的认知。队员们的深度参与为传承注入青春活力,既以青年视角助力传统剧目现代表达,更锚定未来方向——依托实践成果扩大高校传播、深化对台文化共鸣,推动非遗从“记录留存”向“活化传播”延伸,让竹马戏在代际接力中焕发新生。
供稿人:青梅探“竹马”实践队
供图人:青梅探“竹马”实践队 童书畅 林铭婕 陈施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