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6日,武汉纺织大学“青春护农”实践团走进湖北秭归,开展主题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品牌发展路径——以秭归脐橙为例”的社会实践调研。团队深入茅坪、郭家坝、水田坝三大乡镇和三峡移民博物馆,通过实地走访、产业调研、科技助农等方式,探寻这颗“黄金果”背后的发展密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扎根生长:让品牌结出振兴硕果
实践团队先后走进水田坝乡、郭家坝镇,实地走入种植基地,采访产业带头人和基层政府干部,了解脐橙产业种植情况。水田坝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主动探索农旅文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特色路,打造“中国橙谷・离地运动小镇”品牌。乡人大副主席杜海林向实践队员介绍道,“2008年大雪冻灾后,我们通过引进新品种、发展采摘经济,使村民人均收入翻十倍,全村成为“亿元村”。”团队实地调研发现,脐橙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既拓宽增收渠道,又让文化体验成为消费亮点,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路径。
郭家坝镇依托深厚农业产业基础,入选首批农业产业强镇。该镇王家岭村村干部张华英表示,村里党员带头推广新品种与新方法,吸引众多年轻人返乡,以智慧农业和新销售模式激活老果园,如今果园年产值突破亿元。队员刘欣荣感叹道:“原来大家平时在盒马鲜生购买的脐橙,就是咱村里的橙子呀。”科技从品种改良到绿色防控,不仅提升产业效率,更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
产业破局:让品牌激活市场动能
为深入调研脐橙产业中端发展现状,团队来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屈姑国际集团、秭归草帽姑娘商贸有限公司,参观自动化分拣流水线,调研产业深加工情况,系统了解全产业链布局。
团队重点采访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龚雪,学习了解她如何依托脐橙产业带领村民发展致富的生动事迹。80后的她一手打造“草帽姑娘”品牌,凭借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这一抓手,通过线上直播间的热情推介与线下展会的积极奔走,让秭归脐橙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不仅带动2000多人就业,更创造出4000多万元的品牌价值,生动诠释了“土地里的机会”如何通过品牌化运作转化为发展动能。
纵观整个调研过程,产业破局的关键路径愈发清晰:以技术守住品质底线,以创新延伸价值链条。这些企业的实践共同推动秭归脐橙从单一鲜果销售向多元价值生态升级,持续带动就业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
文脉筑基:让品牌深植文化根脉
实践团队来到屈原故里,仰望屈原铜像,轻声诵读“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感受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在“屈姑”脐橙品牌文化馆,认真聆听“屈姑赠橘”的典故,详细记录这一典故如何成为品牌独特的文化注脚,体会脐橙从历史符号到文化载体的演变。三峡移民博物馆内,1993年的旧船票、带着故乡泥土的橙树苗等展品,让队员们驻足良久。通过与工作人员交流,团队深入了解“带橙种跨长江”的移民故事,深刻感受到脐橙承载的乡愁记忆——从屈原的诗意礼赞到移民的情感寄托,这颗果实早已成为串联千年文脉的文化符号,为品牌注入深厚精神内核。队员们不禁感叹:“文化是秭归脐橙最动人的标签。”
夕阳为橙园镀上金边,拉长着一代代人扎根土地的足迹。从屈原的橘颂到青春护农,秭归橙香里飘荡着不息的振兴力量。这片土地见证传统与现代交融,从农旅融合的业态创新到科技赋能的产业升级,从“屈姑”的文化传承到“草帽姑娘”的电商突围,脐橙产业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青春护农”实践队的青年力量将继续深耕脐橙产业,讲好秭归脐橙故事、以科技赋能助力发展,相信这里的振兴故事将更精彩,橙香飘得更远,乡村振兴果实更丰硕。
文字:刘欣荣 许欣欣
摄影:张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