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8月19日至20日,以“数字赋能乡村产业,红色传承赓续血脉”为主题的实践团深入山东诸城基层一线,先后走访华山农林万亩榛子种植示范基地、碧芽春茶业园、诸城博物馆及诸城恐龙博物馆,通过实地调研与人文考察,探寻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在历史传承与现实发展的交融中凝聚青春力量。
8月19日上午,实践团首站走进华山农林万亩榛子种植示范基地,聚焦榛子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示范基地内榛林郁郁葱葱,饱满的榛果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实践团成员与林间忙碌的采收农民深入交流得知,当前正值榛子成熟采收关键期,农民已连续作业二十余天:早熟榛子外壳自然泛黄,达到最佳采摘标准;晚熟品种则青翠饱满,仍在旺盛积累养分。值得关注的是,基地在榛子采收、修枝等农忙时节,会大量吸纳周边村民参与生产,既精准解决了季节性用工难题,又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就地就业增收,为区域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图1 实践团成员实地考察示范基地)
当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以高纬度优质茶叶闻名的北方茶企——碧芽春茶业,围绕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开调研。面对当前茶叶市场的竞争挑战,企业负责人刘相华坦言,品牌影响力不足是制约企业及同类茶企发展的主要瓶颈,导致在销售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但他对产业前景充满信心:“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谈及破局方向,刘相华重点指出,抹茶产品是极具潜力的新增长点,传统茶企需在坚守品质与文化内核的同时,积极探索年轻化、多元化的创新之路。随后,实践团深入茶园考察,了解到该茶园始终坚持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全面采用秸秆还田等有机施肥方式,坚决杜绝化肥使用,这种原生态管理不仅保障了茶叶的天然品质,更孕育出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的上乘茶品。
(图2 实践团成员与碧芽春茶厂负责人刘相华交流)
(图3 实践团成员进入茶园实地考察)
8月20日上午,为深入挖掘诸城地域历史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脉,实践团首先前往诸城博物馆。作为展示诸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该馆馆藏文物涵盖多个历史时期,系统呈现了诸城从古代至近代的发展轨迹。团队重点考察了古代雕塑、书画及生活器物三大展区:古代雕塑展区汇聚从汉代陶俑到明清木雕的各类作品,为诸城古代雕塑技艺传承提供了鲜活实物参照;书画展区陈列着明清至近现代本土文人的佳作,书法涵盖行书、楷书等书体,绘画则涉及花鸟、山水等题材,笔墨间兼顾写意抒情与写实描摹;生活器物展区聚焦古代诸城日常与礼仪用具,包括青铜礼器、陶瓷生活器具、骨器等,从中可清晰感受到当地文化人与民间创作者的艺术表达,以及不同时期诸城古老文化的传承脉络。
(图4 实践团成员参观诸城博物馆)
随后,团队前往诸城恐龙博物馆及龙立方展馆、中国角龙馆、中国甲龙馆开展调研。诸城恐龙博物馆作为国内县级市中规模领先、特色鲜明的恐龙主题专业博物馆,以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为核心,构建起集化石展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展陈空间,成为了解诸城恐龙文化及古生物历史的重要窗口。博物馆通过展板、地层模型等形式,系统梳理了诸城恐龙化石群与地域地质构造的关联,并结合地方史志与考古发现,生动揭示了恐龙文化对地域品牌塑造、科普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
(图5 团队成员观察馆内化石化石)
此次基层实践调研中,团队成员既亲眼见证了乡村振兴带来的深刻变革,也在旅游文化与历史传承中接受了精神洗礼。大家深刻认识到,推动乡村振兴既要依托科技创新为产业注入新动能,也要从深厚文化底蕴中汲取信念力量。作为农大学子,更需将实践中的思考与启发转化为服务乡村、奉献国家的实际行动,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现青年担当、书写青春篇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源源不断的智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