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杖,筑就残障群体的平安健康之路 —— 专访威海市白手杖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全国自强模范 姜新先生
平安中国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让每一个群体都能共享安全、健康、有尊严的生活;健康治理的深层目标,是为弱势者搭建“生理健康有保障、心理健康有支撑、社会融入有路径”的成长网络。威海市白手杖公益服务中心创始人姜新老师,以自身经历为起点,以“白手杖”为纽带,深耕残障群体帮扶领域十余载,尤其在心智障碍青年群体的平安守护与健康融入上,走出了一条“从个人突围到群体赋能,从封闭困境到社会融合”的实践之路。他的故事,既是一份关于“坚守”的答卷,更是平安中国健康治理在基层落地的生动注脚。
从“自我突围”到“公益萌芽”:平安健康理念的初心原点。姜新老师与“平安”“健康”的羁绊,始于一场改变人生的困境。17岁时,一场重大打击彻底扭转了他的人生轨迹,漫长的挣扎、煎熬与绝望过后,他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选择“自我救赎”——走进烟台盲校学习推拿,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逐步重建与社会的连接。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到:残障群体的“平安”,不仅是生理上的安全无虞,更是“走出自我封闭、融入社会集体”的心理安全感;残障群体的“健康”,不仅是身体机能的恢复,更是“通过服务他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健康。推拿理疗店成为姜老师践行这一理念的第一个“试验场”。经营期间,他主动跳出“只谋生计”的局限,常年为社区老人开展养生讲座、提供免费理疗服务——在为老人守护身体健康的同时,他也在悄然传递“公益不分能力大小,帮扶即是自我疗愈”的信念。这段公益实践,如同一颗种子,为日后“白手杖”的诞生埋下了伏笔,更奠定了他“以服务促融入,以健康筑平安”的帮扶底色。
“白手杖”起步:以技能为基,搭建残障群体的健康平安阶梯。“白手杖”的命名,源自象征盲人群体安全与希望的“国际白手杖日”,这一名字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为残障群体照亮平安路、撑起健康伞”的使命。机构初期,姜新老师将核心精力放在“技能赋能”上——他深知,对残障群体而言,“一技在手”是抵御生活风险、获得安全感的根本。
技能培训破局:他带领盲人群体创业,提升盲人的推拿康复技能。在他看来,“专业技能不仅是谋生工具,更是残障朋友守护自身健康、服务他人健康的底气”。以服务促融入:技能提升后,姜老师没有止步于“让大家有活干”,而是带领盲人团队走进福利院、自闭症学校,为心智障碍孩子提供康复理疗服务。这一举措,既让盲人朋友在“服务他人”中获得社会认可,增强心理安全感;也为心智障碍孩子送去了生理康复的帮助,更在两个残障群体间搭建了“互助共融”的桥梁,让“平安”成为彼此传递的温暖。
聚焦心智障碍青年:破解“封闭困境”,守护千万家庭的平安希望随着帮扶深入,姜新老师发现了一个更严峻的社会问题:大龄心智障碍青年从特校毕业后,因缺乏适配的就业环境、薄弱的自我保护意识,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全国范围内,此类青年数量高达1200万,绝大多数被家长接回家中“封闭抚养”。“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走出来’的机会;他们不是不需要平安,而是缺乏‘融入社会’的安全环境”,姜老师的这句话,道出了问题的核心。
一次在残联托养中心的见闻,让他坚定了帮扶心智障碍青年的决心:铁门内,孩子们扒着栏杆眺望外界的渴望眼神,刺痛了他的心。他意识到,心智障碍青年的核心需求,远不止“职业技能”,更需要一个“开放、包容、安全”的社会融入环境。
从4人到100+的突破:姜老师从培训4个心智障碍孩子学习手工艺加工起步,一步步打破“封闭”的枷锁——机构里,他坚决拒绝安装铁门,“铁门挡住的不是危险,是孩子们走向社会的勇气”;实践中,他带领孩子们参与手工制作、社区服务,逐步帮助40多个孩子掌握基础技能,在威海地区助力100多名心智障碍青年实现就业。
平安健康的双重守护:在技能培训之外,姜老师更注重“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教孩子们识别危险场景、记住紧急联系人、处理简单意外;同时,通过集体活动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守护心理健康。对这些孩子的家长而言,“白手杖”不仅让孩子“有事干、有技能”,更让整个家庭看到了“孩子能安全融入社会”的希望,这份希望,正是无数家庭“平安生活”的核心支撑。
理念与价值:从“爱自己”到“爱社会”,构建健康治理的基层样本。“带领残疾朋友走出自我、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从‘爱自己’进化到‘爱社会’”,这是“白手杖”的核心理念,也是姜新老师践行平安中国健康治理的关键思路。在他看来,残障群体的“平安健康”,不能只靠“被动帮扶”,更要通过“主动参与社会”实现——当残障群体成为“社区的主人”,而非“被照顾的对象”,才能真正获得尊严与安全感。
让残障群体成为公益的参与者:姜老师组织心智障碍青年参与社区文化节、为长寿老人祝寿、制作爱心手工艺品等活动——孩子们在为社区服务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社交能力,更让居民看到了他们的价值;老人们在收到祝福与关怀时,也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这种“双向奔赴”的互动,让“健康治理”不再是单一的“服务供给”,而是“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态。
为家长点亮希望之光:与许多收费且封闭的托养机构不同,“白手杖”以开放、公益的姿态,让家长们看到孩子“能独立、能社交、能创造价值”的可能。一位家长曾说:“以前总担心我们走了孩子没人管,现在看到他能在社区里帮老人做事,我们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这份“安心”,正是家庭平安、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社区融合之路:以行动破阻力,用真诚筑就平安信任“白手杖”。融入社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初期,心智障碍青年的活动曾被举报“扰民”,甚至有人恶意诬陷孩子“骚扰居民”,机构的生存空间一度被挤压。但姜新老师没有退缩,他坚信“行动是最好的沟通,真诚能化解误解”,坚持以“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姿态,逐步打破隔阂。
疫情中的“逆行”守护:疫情期间,姜老师带领孩子们制作艾草烤鸡蛋、熬制海参面条,送到社区防疫卡点,为一线防疫人员送去温暖。当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接过孩子们递来的热食时,社区居民也看到了这些孩子的善良与担当——“原来他们不是‘麻烦’,而是社区的‘小帮手’”。
用融合思维化解矛盾:面对“孩子教小女孩跳舞被误为猥亵”等误解,姜老师没有回避,而是主动组织孩子们在社区广场开展“公益服务日”:为居民免费做足灸、表演手舞节目、展示手工作品。当居民们亲眼看到孩子们的纯真与努力,误解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接纳与认可。这种“以服务换信任,以融合破矛盾”的方式,不仅为机构赢得了生存空间,更在社区层面搭建了“理解残障、包容差异”的平安信任网络。
谈及未来,姜新老师的规划始终围绕“让残障群体的平安健康之路更宽、更远”展开:“艾蜗传情”项目的公益延伸:以艾草手工制品为核心的“艾蜗传情”项目,已成为可复制推广的帮扶模式。下一步,姜老师计划通过社区义卖(如手工馒头销售),将所得收益用于帮助社区困难老人,形成“心智青年创业增收—帮扶社区老人—传承公益精神”的闭环,让“平安健康”的理念在社区中循环传递。
科技赋能生活:他敏锐地关注到智能技术对残障群体的助力,计划探索“心智青年的智能生活”项目——联合高校资源,开展科技普及活动:教心智障碍青年使用智能导航、语音助手、生活类APP等,既便利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帮助他们跟上时代节奏,减少因“技术鸿沟”带来的安全风险。
呼吁社会共担责任:“残疾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文明程度,就体现在对困难群体的保障上”,姜老师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我们不需要同情,只需要接纳;不需要排挤,只需要帮助。”他计划通过参与青年志愿项目大赛、公益宣讲等方式,扩大“白手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残障群体的平安健康问题。
共鸣与共识:以爱为桥,共绘平安筑梦新图景。在与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交流中,志愿者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有人因加入志愿者团队,读懂了“帮扶”的意义;有人因家人遭遇车祸,更能体会“生命顽强”与“平安可贵”。他们一致认可姜新老师的事业:“这些孩子不是‘负担’,他们通过努力创造的价值,比金钱更珍贵;‘白手杖’给了他们一个像家一样温暖的地方,这份归属感,就是他们最大的平安。”双方更在“科技服务残障群体”方向达成合作共识:高校志愿者将发挥专业优势,为心智障碍青年设计简易的科技课程,帮助他们掌握智能设备使用技能;“白手杖”则为志愿者提供实践场景,让公益服务更贴近需求。这种“校地协同”的模式,既是对“平安筑梦”理念的深化,更是对平安中国健康治理“多元参与、协同共治”要求的践行。
从个人的“平安突围”,到千万残障群体的“健康融入”,姜新老师与“白手杖”的故事,诠释了平安中国建设的深层逻辑——真正的平安,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真正的健康治理,是为每一个生命搭建“有尊严、有价值、有温度”的成长平台。未来,这条以爱为杖、以善为灯的平安健康之路,必将吸引更多人同行,共同绘就“人人平安、家家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图景。
责编:周云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