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的无人机找排污口,地环学院的专业测水质,水利局给数据背书,镇保洁员运垃圾,村民承诺不扔垃圾——淮河治理不是‘单打独斗’,是‘众人拾柴’。”2025年8月17日,安徽理工大学“青漾淮河”实践队总结会上,队长武康辉(计算机学院24级学硕)的话点明核心。这支由8名研究生(计算机学院5人、地环学院3人)组成的跨学科队伍,在淮南淮河流域3天“三下乡”中,以“高校专业+地方资源+公众参与”联动模式,完成2份Ⅲ类水检测、10kg垃圾清理、15位村民环保宣讲,探索出可复制的小流域治理新范式,获省级媒体与地方政府认可。
一、跨学科组队:技术与生态的“1+1>2”效应 指导教师翟木易强调:“单一学科解决不了淮河治理的复杂问题,计算机的技术能提效,地环的专业能保准。”8名队员形成“技术支撑+生态执行”双体系,分工明确且深度融合。
(一)精准分工,数据可溯 技术支撑层(计算机学院):武康辉操控无人机巡查2km岸线,确认无非法排污,还搭建数据管理系统;苏尚城拍摄328张影像,为网格清理提供参考,其剪辑的宣誓片段被安徽资讯网引用;方文俊用Excel建模,找出“气温26℃时溶氧最优”规律,设计路线节省1.5小时/天;吴兰兰制作的节水微课单日播放超5000次,还提前对接政企;刘广安管理财务(人均日耗30元),清理时协助称重,教保洁员处理可回收物。
生态执行层(地环学院):李向东主导水文采样,8月15日在上下游各采500ml水样(北纬32°54′,东经116°58′),发现“气温升1℃,溶氧降0.2mg/L”;袁同佟按手册指导分类,筹备物资精准测算,避免浪费;向柳划分8个250米网格,清理时手套破3次仍坚持,所在网格清垃圾1.8kg。
(二)创新融合,效率提升40% 队员突破学科边界,创造三大方法:“污染热力图”由苏尚城航拍、袁同佟标重、方文俊生成,红区重点清理,效率提40%;李向东将“总磷0.05mg/L”转化为“雨季再高一点,鱼就难活了”,让村民易懂;武康辉建云盘,水利局可随时调取11页原始表单,补充支流监测空白。
左侧为实践队便携式浊度仪(型号HACH21000,浊度0.10NTU)、笔式pH计,右侧为水利局实验室检测流程,误差小于0.1,体现“校地数据互认”,印证采样科学性。
“垃圾清理路线图”标注8月16日A-H8个网格及队员负责区域,明确与保洁员王师傅的交接点,当天3kg可回收物由王师傅代售,7kg不可回收物送压缩车,实现“清理-运输-处理”闭环。
二、校地联动:从“校园行动”到“地方共治”
实践队自7月筹备起对接地方,建立“高校-政府-村民”三级联动机制。
与水利局:8月10日吴兰兰对接,约定检测5项指标;15日武康辉、李向东送水样,张工指导校准pH计;18日获Ⅲ类水报告,张工还提供2024-2025年水质数据,协助完善报告,计划签《支流监测协议》。
与镇政府、保洁员:14日镇政府协调王师傅对接,王师傅教分类技巧;16日王师傅配合称重,确保10kg数据真实;17日镇环保站承诺9月前设5个垃圾收集点,提供《潘集区水利志》。
与村民:吴兰兰用老照片说服王甲大叔承诺环保;武康辉、刘广安记录王乙阿姨“污水没处倒”的问题,反馈后获“1个月设污水点”承诺;李向东、向柳带李丙家孩子做实验、种菖蒲,培养环保意识。
三、媒体聚焦与未来计划
安徽资讯网8月20日报道,阅读量1.2万次;淮南网22日报道,短视频播放超5000次。未来,实践队将与水利局开展季度联合监测,运营“淮河守护者联盟”(30人,每月净滩、每季培训、每年夏令营),整理《小流域治理实践手册》推广模式,推动其在巢湖、新安江支流落地。
“我们不是来‘打卡’的,是来建机制的。”武康辉在《护河手记》中写道,“明年夏天,希望看到菖蒲开花,更多人加入护河队伍。”